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为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民族音乐长河中独特的筝文化.本文借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音乐和文学作品对筝所表现的风格、意境等,尝试探讨古代筝艺"以悲为美"的艺术内涵,以达对古筝艺术"管中窥豹"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洪艳 《科教文汇》2007,(12S):212-213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为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民族音乐长河中独特的筝文化。本文借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音乐和文学作品对筝所表现的风格、意境等,尝试探讨古代筝艺“以悲为美”的艺术内涵,以达对古筝艺术“管中窥豹”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静 《科教文汇》2009,(1):194-195
阅读唐宋词不禁有感于作品中所表现的伤感意绪和悲剧色彩。这种悲来自于词人内心深处。唐宋词这一意绪是几千年来传统美学“以悲为美”观点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和折射。本文将唐宋词分为爱情青春之悲、身世家国之悲、羁旅行役之悲、山林隐逸之悲四种类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厚实语言文化素养,享受传统美德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相似文献   

5.
陈万平 《科教文汇》2009,(5):106-106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学习古代诗词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古诗词的教法值得探索。“寻美”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技术美在上世纪6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80年代后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结合技术美的基本原理,以我国具有8000多年发展历史的古代玉雕技术为对象,从功能美、形式美、材质美、工艺美、装饰美等方面对古代制玉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技术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滕艳娇 《今日科苑》2009,(18):162-16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出发点和归宿。古代有识之士为什么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究天人之际"呢?笔者认为,他们的为学和人生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宏大理想或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至真、至善、至美境域。"天人合一"理论对于克服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3,(24):73-74
穿越千年时空,古建筑往往成为凝聚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一直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你都知道么?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也是企业诚信文化的道德基础.本文深入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思想的内涵,指出"诚信"伦理在中国古代商业道德中的主导地位,并突出它在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分析企业"诚信"缺失的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树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建立制度化的企业诚信文化体系,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向美文化的涵义:以美为核心的教育——立美育人。即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形态培育幼儿,使其从小具有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灵动、自在、健康、和乐的发展。我园文化倡导"立美育人、以美润心、以美启真、以美雅行、以美怡情",因此,我园的家长工作也是奔着这一目标开展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众多手工艺形式中,陶瓷工艺是最基础的构成,其能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体征。在进行陶瓷工艺品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关注更新设计理念,在当前的陶瓷工艺品设计过程中,以"透"为美的设计理念较为盛行。本文主要基于当前"透"这一审美元素在陶瓷工艺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出发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应用"透"这一审美元素进行陶瓷工艺品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自然肌理形态的美产生的特征,结合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和中国古代的"明武家具"来论述自然肌理材质美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和至美"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成熟之美,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美的范畴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并且可以被发展、导向、整合为新时期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14.
动物打冲锋     
在古代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将领利用动物来冲锋陷阵,演出了幕幕悲烈的战斗. ……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图以主体参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文言文教学中应当从更新教师观念,明确教学目的,完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别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子?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  相似文献   

17.
校园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纽带。而校园中主体学生素质的塑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社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笔者认为校园软实力的提高需要加强校园美育的作用,本文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美育为形式,以求"美"为内容,建设新社会下的校园氛围来叙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古代墓葬制度的起源及墓葬制度普及的原因。并且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和明十三陵为例说明了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刘阳  邱静  金烨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4):100+102-100,102
从古代藏书楼、近代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变化,阐述了图书馆从特权文化向公民共享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建筑大师粱思成曾说过:"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粱思成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为解读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奥秘,"曾历经坎坷而终身不渝,虽身陷罹难但至死无悔",造就了他可歌可泣的悲喜人生。粱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