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中民 《中华武术》2023,(12):55-56
目前在国际大赛掷铅球项目竞赛中,取得优异竞技成绩的部分运动员采取了旋转推铅球技术,这种技术屡创佳绩,成为近年来铅球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研究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特点,结合我国运动员实际,为我国运动员采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训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铅球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历史悠久,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铅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每次铅球技术的变革,都带来成绩的大幅度飞跃。从1953年背向滑步技术诞生以来,铅球世界纪录不断攀升,已达到23.06米的高峰(以男子铅球为例,下同)。旋转式技术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便突破性地创造了23.12米的世界纪录。近年来,在世界田径赛场上运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特别是男子)人数不断增多,并屡创佳绩。国外科学家根据当代优秀运动员的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预测采用旋转式技术可将铅球推到26米以上。速说明旋转式技术有巨大的潜力。反观我国,在铅球比赛中却是背向滑步技术一枝独秀,很少见到使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本文通过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和理论的研究探讨,为运动员应用此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推铅球技术的演变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要点和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铅球运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在世界田径赛场上,运用背向滑步技术和旋转式技术的运动员均创造了优异的成绩。而在我国国内铅球比赛中仍然是背向滑步技术一枝独秀。稀有使用旋转式技术的运动员。在体育院校田径教学中,旋转式推铅球技术也基本是个“空白点”。为了对旋转式技术做进一步了解,丰富体育院校田径教学内容,本运用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要点和难点在理论上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旋转式技术比较符合投掷的原理,与背向滑步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2)旋转式技术以其加速路径比较长,预先速度大。动作自然连贯等技术特征比较适合中国铅球运动员协调性好、爆发力强、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和文献,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阐明旋转式推铅球技术明显优于滑步推铅球技术。旋转式推铅球技术仍然有待于人们继续挖掘他的潜力和价值,而我国投掷界对该技术仍然应用不广泛,重视不够。应该从科学和现实的角度重新认识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让铅球技术来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在我国迅速推广和普及起来。  相似文献   

5.
宫本庄  刘阳 《中华武术》2005,(12):23-24
近年来,在世界田径赛场上运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特别是男子铅球)人数不断增加,并屡创佳绩,在1960年曾出现了半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尼德,在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推出19.86米的成绩并获得冠军。1972年,前苏联的雷什尼科夫·亚历山大首次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并在1976年以22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在当代,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杰出代表是美国运动员巴恩斯,他以23.12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但在我国,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虽然从问世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却没有像滑步技术那样在我国产生大的影响,很多人对此技术还不认可,国内比赛中此技术基本没有。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铅球     
《中华武术》2015,(2):64
技术采用何种技术,应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例如,身材高大的男子铅球运动员经常采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这样会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投掷场地。  相似文献   

7.
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我国适用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转式推铅球技术面世以来,超乎我们的想象,在世界各大赛中取得了明显优于背向滑步技术的战绩,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已进入成熟阶段。而至今我们国家仍沿用传统的背向滑步技术。本文运用文资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理论方面阐述了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对我国运动员的适用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铅球训练成绩的提高有所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运动员技术解析所提供的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参数,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了滑步和旋转推铅球技术之间以及不同旋转技术类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铅球本身和运动员身体的加速问题,从而得出了运动员和铅球这一系统的加速到出手阶段铅球最后加速动作序列过程变化特征,为高水平铅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推铅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推铅球项目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简要的回顾,介绍了目前推铅球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总结了世界高水平铅球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揭示了推铅球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旋转推铅球技术对力量的要求相对小于背向滑步推铅球,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可弥补我国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旋转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三维摄像方法对我国8名优秀女子掷铁饼运动员(右手掷铁饼)的旋转技术进行研究,利用三维运动快速解析系统获取数据,经皮尔森相关分析获得旋转阶段各个环节与铁饼成绩相关密切的指标.通过分析得出:不同阶段对铁饼最后成绩的影响指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推铅球训练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铅球成绩的提高与科学、合理的训练分不开,现代推铅球训练的发展主要趋势;重视早期训练,研究训练质 量和强度:以及合理的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中国式跤术的发展,使运动员更好地理解与合理地运用摔跤技术,采用文献资料、归纳、专家访问和例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式跤术中普遍存在的“圆轮”现象的运动学原理和在实战中的应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圆轮”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式跤术中;力偶是“圆轮”现象的力学基础,跤术中的“圆轮”现象取决于力偶矩;身作姿势、发力方向、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着力点、肢体的旋转惯量、动作节奏是影响“圆轮”现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 ,教师对铅球教学较普遍的忽视以力量练习为主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为此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行有目的对比实验 ,客观的分析力量练习对提高铅球成绩作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旋转推铅球技术对我国男子运动员适用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和对比分析法 ,对国内外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秀运动员的相关专项素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身材高大、力量素质好的运动员能取得优异成绩 ,身体相对较小、力量素质相对较差的运动员也能取得优异成绩。根据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力量特点及较好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感 ,探讨我国运动员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导引术启发瑞典林格创立医疗体操,对这一从国外流传到国内的观点的研究在我国至今几乎是一片空白。通过阐述林格创立医疗体操时的主要背景,对比导引术与林氏医疗体操的基本特征,并详细地分析了国外相关的论断后,发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冰壶比赛各队临场技术、战术的选择对取得比赛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采用录像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5年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中国女队的投壶技术、战术选择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中国女队的投壶技术特点以及比赛各阶段的常见战术布局,提出临场技术、战术选择的合理性判断标准,认为心理因素会导致预先制定的战术方案不能达到预想效果,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强化心理训练,赛练结合,比赛时应多选用自己更为擅长、合理的投壶技术进行战术布局,从而提高比赛的胜率和达到制胜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揣的技术以及相关的手法和辅助动作的探讨,提出了揣技术的构造和相关手法、辅助动作的配合、以及如何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用揣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第9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技术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录像观察、文献资料调研、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排球队在第9届世界 杯女子排球赛上的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找出中国女子排球队在技、战术上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之一,活体传承是中国式摔跤的主要传承方式。因此,解读中国式摔跤技术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哲学、力学等视角,将其归纳为"一点多变"技术原理、"四两拨千斤"技术原理"、旋转门"技术原理以及力学原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