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脑植入物     
耳蜗移植物为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严重的老少耳聋患者的自然听力提供了有用的替代物,这些装置用电刺激耳蜗内的听觉神经,使众多使用它们的患者能在没有视觉线索的情况下(比如说电话上)进行交谈。但是对那些其神经末梢已经退化或听觉神经已经损坏的人来说,听力恢复的唯一希望就是接通听觉系统的后部。目前加州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做这项工作,他们正用直接插入脑的装置取代耳蜗移植物。  相似文献   

2.
<正>得益于世界上首次治疗耳聋的基因疗法试验,2014年6月,一群深度失聪的人终于听到了久违了的声音。这些志愿者是因疾病或外伤失去听力的。他们的耳朵中被注射了一种无害的病毒之后,病毒含有的一个基因使耳内的听觉感受器重新长了出来。目前改善或恢复听力的常用手段是助听器和耳蜗移植。但助听器仅是把声音音量放大。耳蜗移植虽然可以把声波转化成大脑能解读的电信号,但并非所有频率的声波都能转化;这意味着,在听人说话和欣赏音乐时,很多细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首台微型智能钻孔机最近在英国伯明翰研制成功,可用于耳蜗(内耳的听觉感受器)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不管你的孩子多大,当听到孩子耳聋时,总是如晴天霹雳让人震惊,或许你一直就依稀感觉对孩子的听力不好,但就是不相信这种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孩子头上。这时候就要立即去找专业的耳科医师为你服务了。一旦被确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要尽快地抓住3-6岁以前的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人工耳蜗又称人工内耳,原理是将电极插入耳蜗刺激耳蜗神经的末端,植入对象是重度耳聋患者。内耳的感受细胞即使不存在,但耳蜗神经有残存并  相似文献   

5.
耳朵可分为3个部分: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称为外耳,起保护和传导声波的作用,有的人耳朵能动就是外耳在动;鼓室及位于其中的锤骨、砧骨和镫骨这3块听小骨称为中耳,中耳以机械形式传递振动;耳蜗、半规管和听觉神经称为内耳.我们看到很多动物的耳朵都是会动的.人和动物一样,耳朵后面有一块动耳肌,在神经的支配下可以活动.  相似文献   

6.
重聋患者将有望彻底告别助听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领衔的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经过8年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国产多道程控人工耳蜗,已使7名重聋患者走出了无声世界,其中一名11岁儿童通过一个月的现代听觉——口语康复训练已能进行语句交流。该国产人工电子耳蜗已取得专利权,并荣获第五届上海市临床医学成  相似文献   

7.
隽武 《科学生活》2014,(12):6-8
耳朵是我们接收声波、维持身体平衡与识别位置的器官。我们的耳朵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外耳,中耳与内耳。我们运用耳朵的这三部分听到声音:声波通过外耳进来后,到达中耳,使你的耳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中耳里三块听小骨传播到内耳,一个蜗牛形的器官;内耳产生神经脉冲,并发送到人的大脑,于是,大脑便能识别这种声音。除了听觉之外,耳朵也部分负责维持身体平衡与体位感知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交互性界面的听觉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信息交互界面中听觉与视觉的极度不平衡现象.在对听觉界面中声音种类和声音设计方法的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和分析了如何通过前期详尽的用户研究和界面测试来分析和指导听觉界面的完成,从而有效解决了听觉界面中声音与信息的关联性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9,(2):9-10
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觉。据《新科学家》(www.newscientist.com)网站报道,最近研究发现,红外线能够像声波一样刺激内耳的神经元,这一发现也许能够使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更加先进。  相似文献   

10.
林小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I0018-I0018
过去40多年中,人工耳蜗帮助很多失聪人士重回有声世界,但除了基本的语言交流外,使用者仍然无法欣赏音乐,无法感受较为复杂的声音。基因疗法与人工耳蜗相结合 失聪者欣赏音乐有了希望 过去40多年中,人工耳蜗帮助很多失聪人士重回有声世界,但除了基本的语言交流外,使用者仍然无法欣赏音乐,无法感受较为复杂的声音。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科研成果或许会改变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11.
杨旎 《百科知识》2012,(4):21-22
正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听觉面孔大脑在听到声音时让人无需看到说话者本人就能仅仅通过声音判断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这是为什么?科学家解释说,人的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但同时本身就是一种听觉面孔,能够传达重要的情感和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电脑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视觉和听觉效果是多媒体技术所不断追求的两大性能指标,因此多媒体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声音卡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大。声音卡(简称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器、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一种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诊断方法,能在神经细胞受损达到临界点之前检测到该疾病。这将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这种神经退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让聋者复聪     
让聋者恢复听觉,这是自古以来人們的理想。这个理想今日已部分成为現实: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人民解放軍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姜泗长教授和主治医师田钟瑞、李琦,给三十二位因耳硬化症而失去了听觉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其中包括二十几年听不見声音的聋者)的听觉已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另一部分病者的听觉有明显好轉。耳硬化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用手术治疗?我們請田钟瑞医师向大家介紹一下。  相似文献   

15.
声音的力量     
高坳 《百科知识》2004,(6):20-21
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具有不同频率、并通过听觉反应的波。现在,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利用声音控制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途径竞相而生。从而使声音资源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6.
声音是空气的一种振动,它有压力。它传入人耳,经过外耳、听道,使中耳内鼓膜发生振动,再引起内(?)的淋巴液发生位移,最后激动听觉神经末梢的纖毛,这种激动傳到大脑皮層中,就形成了听觉。由于经常刺激大脑皮層的结果,就形成了大脑皮層的反射。大脑神经中樞调节声带的松紧长短而改变声带固有频率,使人能够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形成了语言。如果听觉失灵,自己说了些什么都不知道,那就不能说话。婴孩不能说话,主要是因为大脑皮層没有受到过很多的语言的刺激,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大脑皮  相似文献   

17.
<正>听力是大家都能听到声音的能力,衡量听力的标准就是分贝。如果分贝过大或时间久,就会造成内耳听觉细胞的损伤使听力下降,这种听力损失是进行性的神经性耳聋,是不可逆转的。下表为分贝与音量的类比:  相似文献   

18.
李琳 《内江科技》2013,(10):77-77
<正>有研究指出,骨髓的NTCSCs在中风后能够释放到外周血中,依赖趋化因子到受损的神经组织,本文就中风后NTCSCs可能的作用与机制进行探讨。骨髓中存在一群可以移动的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NTCSCs在药物的动员作用下或者是组织受损时,会释放到外周血中,可能在器官再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NTCSCs能表达神经的标志物βⅢ-Tubulin、Nestin、NeuN、GFAP,与脑源性神经干细胞有相似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首个能证明音乐可以极大地增强大脑活力,并使人们对包括演讲在内的各种声音的听觉更加敏锐的具体证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3,(24):30-30
TU-KA Celludar东京等3家TU-KA集团公司将从12月下旬开始发售配备利用骨传导方式的“Sonic扬声器”的手机“TS41”。骨传导是一种将声音作为颅骨等的振动传递到听觉器官的方式。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