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构建“立体训练计划”框架结构模式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本力 《体育科研》2007,28(1):41-44
系统科学(SYSTEMS THOUGHT)己成为推动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基础。系统观念、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被全面地引入现代竞技运动。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确立的“立体训练控制”理论与方法,初步构建了一个从多年训练到训练课的完整的“立体训练计划”框架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把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看做是大三角形的底部、是基础,而把竞技运动看作是顶部、是提高。二者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体育理论教科书和许多体育教材中均把竞技运动的概念定义为:“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词典中的解释则是:“竞技运动: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梳理国际体育科学领域“performance”的概念、学科与热点,以“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2000—2021年47 546篇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performance”研究对象是“运动中的人”,研究内容主要为运动员竞技表现提升、非运动员的健康促进和运动员/非运动员的损伤康复等;(2)“performance”相关研究围绕“运动中人的表现”,涉及生理学视角下运动与训练,生物力学和康复学视角下损伤与康复,心理学视角下技能学习、运动表现和健康促进,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团队项目体能和技战术表现与分析5个领域;(3)广义的“performance”涉及竞技表现、健康促进和损伤康复3个领域,狭义的“performance”专指竞技表现。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运动训练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思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捷 《体育科学》1998,18(6):34-38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运动训练的定义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的定义,并根据系统科学思想从新的视角探讨了竞技运动训练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主体目标导向”、“运动训练的自组织”、“负熵控制”、“能级”等新观点与新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上竞技体育2010年发展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上竞技体育中的皮划艇、赛艇、帆船、帆板等奥运项目,是实施奥运战略的“重头戏”,也是我国竞技运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水上竞技体育应选择在较短时间里赶上世界水上竞技发达国家、争夺领先地位的“赶超战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途径,力争实现战略设想。在战略对策上,首先应集中力量突出强项,形成“龙头”带动整体;加强主体子系统的建设,形成合理运动队伍结构;科学布局重点训练基地,形成以体育教育为依托、以水上科学研究为先导的高水平人才基地模式;以科技为先导,科学训练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改革竞赛办法,建立并完善多强对抗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运动系统与群众体育系统是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群众体育是竞技运动的基础。运动员是以自身的献身性运动,促使人们更广泛地参加健身性锻炼。基于同素异构原理和思想功能原理,竞技运动群体可能产生“1”+“1”2等3种情况。竞技运动系统中人与人关系不是加或乘,便是减。齐心才能协力,协力才能增力。竞技运动系统的功能与齐心(目标)协力程度成正比,与异心(目标)分力程度成反比。据此,首先全运会、省运会和年年举行的重大的全国性单项竞赛均应属于竞技运动系统。组织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导向性政策。政策应提倡拔尖。要形成竞技各子系统各层次“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导向。其次,专业队应加强,同时要发挥各运动协会作用,广泛组织职业队、业余队等。第三,训练系统要开放,要兼备自然性技术与社会性技术。只有善于深入分析社会性技术,才能掌握整体性技术。竞技运动基础性层次应是中小学。业余体校应成为指导性动态性的业余训练中心。第四,优秀运动队结构宜软硬结合、软硬兼施。这样,竞技运动系统才能迸发潜力,奥运争光计划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ABC分类管理法,以湖南省竞技运动项目布局为例,对其项目的合理布局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为竞技运动项目的布局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对竞技运动系统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一、认为应包括内部要素的交互作用和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两个方面,分别形成两个层次的交互作用网络,构成系统进化的合力。二、交互作用是竞技运动系统整体性动力机制。三、随着竞技运动系统形式的转换,交互作用亦发生转换,应尽快形成交互作用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借鉴运动训练领域的经典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对校园铁人三项运动的专项特征与实践训练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发展校园铁人三项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校园铁三运动在竞技能力的长期训练导向上需实现“子项能力为基础,综合实力为导向,系统整合为目标”的整合化培育标准;在竞技能力发展内容上应遵循“体能为主导,技能是关键,心智作保障”的发展原则;在运动训练的组织方法上应满足“以有序的分项交替训练防疲劳,以科学的多项组合训练促提升”的可持续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和教育投入产出模型原理,结合竞技体育训练系统运动员分年度系统培养的特点,构造了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首先分析了竞技体育训练系统中的单位分类和运动项目分类。其次,构造了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表和系统模型。最后,利用数据例子,进一步对模型进行说明。基本成果是提出“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为管理和研究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竞技体育的非均衡现实,利用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了当前中国竞技体育中在项目布局、运动成绩、运动队建设、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实际以及面,临的主要任务,非均衡发展战略应当是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选择。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打造优势项目品牌、建设高校特色运动、形成“城市圈竞技项目”等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会君 《体育与科学》2003,24(3):49-50,53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存在于运动训练这一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解释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可行的。增加竞技能力系统的“负熵”是实现竞技能力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体育基本概念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归纳了中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这一名词概念的争论,主要是以下四个问题,即体育同竞技运动有无区别、是不是硬把体育同竞技运动混在一起、体育学院统编《体育理论》教材对“体育”所下的概念是不是还有不科学、不准确的地方,以及“体育”的外延分类是否科学。论文逐一作了分析并对“体育”及其外延“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竞技运动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明确教学目标;不在于追求高、精、失的动作技术或过于“系统化”、“规格化”,而在于把它们作为媒介和载体来达到强身健体娱悦身心的目的。列举了竞技运动内容实现教材化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6.
谈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实践和锤炼形成的文化,竞技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体育在发展的初期,照搬和借鉴竞技运动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进入80年代后,由于竞技运动的发展甚至异化和体育对“增强体质”这一根本目的的回归,使得体育手段再原封不动地照搬竞技运动项目越来越不适应体育目标的完成,在“全民健身计划”方兴未艾之时,对竞技运动进行改造,使其体育手段化,从而为“增强体质”服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就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基本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刘巍 《冰雪运动》2008,30(2):47-5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调研方法,运用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汲取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及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认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培养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训轻教”、“重体轻育”、教练员水平不高、保障体系薄弱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发展多种培养模式、“训教结合”、科学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完善保障体系等对策,促进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决策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精神系统工程学是以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运动人才为目标,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原理,以提高精神文明高度,造就运动人才;论证:从竞技运动方面探索:要提高技术高度,前提是提高精神高度,精神高度与训练水平是成正比的。优秀运动队实力,取决于以精神为主导的系统功能的提高程度。系统论在竞技运动上运用时,宜注意两点:一、运用系统论于竞技运动实际时,要结合运用关于上一层次系统决定下一层次系统的性质与功能的原理,即精神的主导作用;二、要注意“1”加‘1’可能产生大于、小于和等于2三种结果,力争扩大集体力,使“1”+‘1’>2。多学科综合运用的具体内容有:一、思想要新,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新伦理观念;二、工作要深、深到心理中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深到肌肉运动感觉中去,理解感觉,控制运动感觉;三、探索范围要广,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原理,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化。结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优秀运动队的荣辱盛衰。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是优秀运动队管理的重要内容;训练,应当同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竞赛,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形象化的体现。要造就竞技运动人才,攀登世界竞技运动高峰,关键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观点,以运动训练实践为基础阐述了竞技协调能力的层次归属,完善了竞技协调能力的一般结构。分析指出竞技协调能是位于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上一层次、与竞技能量并列的一种能力,它的作用是加工处理、协同配合,以较好地发挥出已储备的竞技能量,从而表现出理想的运动成绩。综合提出运动员竞技协调能力不仅表现于机体间的有效配合,而且还表现在机体与外部环境间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20.
竞技运动中人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体育学刊》2007,14(8):20-23
当今我国竞技运动异化现象有深刻的“生命异化”背景。对此有三个方面值得剖析:一是人具有双重生命本质,而非单一的生命轮回,是“类生命”对“种生命”的超越;二是竞技运动中群体本位意识严重,遏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三是竞技运动中完善“硬约束”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软约束”。在社会转型时期,要解决竞技异化问题,必须从人的“生命本质”入手.而教育是人在竞技运动中实现生命跃迁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