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  相似文献   

2.
一、参与生活,感受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富有时代特色的信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写作是生命意识、生命感觉的自然表达,也是生命创造本能的喷发窗口。面对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个体,习作教学应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认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教育必须基于生活展开。生活丰富着语文的内涵,而习作应该以语文的方式反映我们的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尝试在人物对话、素材选择、谋篇布局等方面下真功夫。  相似文献   

5.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缺乏写作素材而无法完成习作。教师需要分析原因,并想方设法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感受生活,注重积累素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形成一个"素材库"。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泉涌。例如,在进行"一件难忘的事"写作指导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故事会,要求是讲讲自己经历的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3阶段(5-6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应达到的要求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灵活地丰富自己的思闻,积累写作素材",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经验,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也积累了不少词汇,这阶段的语文教师要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素材,创新选材,为今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除了语文教材中指定的习作,日记和剧本创作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应从平时的创作入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8.
"生活化"习作教学是能够极大激发出学生写作潜能的习作教学手段,其核心内容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的措施,包括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写作氛围等措施,旨在指导今后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9.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13):43+53-43
作文需要积累,积累才会有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写指定写作范围的单元习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特别是缺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单元习作写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和提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素材来自每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认识、思考。因此,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3阶段(5~6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应达到的要求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灵活地丰富自己的思闻,积累写作素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已积累一定的词汇,这阶段的语文教师应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素材,为今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除了语文教材中指定的习作练习,小日记也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应从日记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3.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所以,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观"生活小镜头",积累独特的素材;诉"亲身经历",凸显习作个性;抒"真情实感",展现习作童趣;求"多向思维",触发习作灵感。养成坚持每日一记的好习惯,积累自己的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去发现生活里别样的风景,积累素材,记录下具有自己特点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5.
谢燕燕 《考试周刊》2014,(62):48-48
写作离不开素材,学生的生活局限于校园中,视野狭窄,写作素材贫乏,习作老套,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一、捕捉时机,树立积累素材的意识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为什么有的学生习作题材丰富,写起作文来素材信手拈来?关键是生活中比较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师应捕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仅仅在作文课上,有了"今天以前"的积累,习作的时候才可能水到渠成。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挖掘素材;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活动,创造素材;巧妙设计课内课外练笔,丰富素材。打开生活的源头,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学生有感可发,主动写作,才会写出语言优美、真切动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习作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难教难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习作素材积累不够,因而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鉴于此,尽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习作素材,是解决“学生习作难”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真正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推行循环周记为学生打开习作的一扇窗:多角度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多样化表达,燃起写作欲望;多元化评价,激发写作热情。这样,通过循环周记就能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感受到他们情感的律动,触摸到他们心灵的渴盼、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