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艳 《金秋科苑》2009,(10):171-171
《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本文就《诗品序》所涉及的诗歌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浅析。首先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创作问题,深入挖掘“物感说”。其次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作用问题,简析了“吟咏性情”说。最后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审美原则,分析“即目直寻”、“自然英旨”说与“真美”说。  相似文献   

2.
《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本文就《诗品序》所涉及的诗歌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浅析。首先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创作问题,深入挖掘“物感说”。其次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作用问题,简析了“吟咏性情”说。最后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审美原则,分析“即目直寻”、“自然英旨”说与“真美”说。  相似文献   

3.
周彬 《科教文汇》2008,(25):236-236
《诗大序》概括了先秦时代儒家对于诗歌理论的许多重要认识,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诗大序》对诗歌的性质、作用、体制和表现方法等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碧心 《金秋科苑》2010,(20):116-116
陈子昂其人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人们大多肯定其抨击齐梁诗风、高举汉魏风骨大旗的文学主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对陈子昂所作的诗歌本身,却鲜有人为之叫好。陈氏在诗歌创作改革方面的身先士卒,招来了"矫枉过正"的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诗的艺术水平与可读性,直接导致后人对陈子昂创作水准的质疑——尽管种种迹象表明,陈子昂如此写诗,极有可能是身不由己。  相似文献   

5.
"雨"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的宠儿,雨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抒情角色,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从清新灵动、或浓或淡的愁绪、清丽雅致、别有深意几个类别来分析王维诗歌中为数不少的"雨"意象。  相似文献   

6.
徐萍 《科教文汇》2010,(2):36-37
隐喻的研究在西方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修辞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子时期。隐喻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中外诗歌中都充满了隐喻的精彩演绎。本论文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西诗歌深层的隐喻思想,并从中西隐喻研究的脉络中梳理说明隐喻从诗学观到哲学观发展的共同走向;还以西方认知隐喻和中国比兴本质辨析为契合点,从一个角度对"概念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这一西方"体验哲学"认知观的普遍性进行跨文化考证。  相似文献   

7.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陈双双 《科教文汇》2010,(19):60-61
《文心雕龙·序志》隐含地表达了刘勰写《文心雕龙》的目的:实现功名德行、肩负历史使命感、提倡经典治国和文学教化和"载心"。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窥探刘勰为文之外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雪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66+165-166,165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辜正坤教授提出的关于汉语诗歌画味、韵味、意味、气味以及这四味的综合结果情味的鉴赏理论,诗歌的味象美是其中的一个理论分支。本文试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美国诗人桑德堡诗歌中的味象美。诗歌味象美论不仅在汉语诗歌鉴赏中适用,在英语诗歌鉴赏中也可以尝试使用。用味象美论分析桑德堡诗歌,使读者更真切的体会到诗人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和社会的本真状态,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胡杰 《科教文汇》2010,(1):68-69
美国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共创作了近1800首诗歌,其中500多首是描写大自然的。本文选用她的第790首诗歌,即《自然,最温柔的母亲》("Nature,the Gentlest Mother")进行了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并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及这首自然诗作。  相似文献   

11.
周静秋 《科教文汇》2010,(25):67-68
李贺的诗歌"奇崛冷艳",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蕴,这与诗歌中所使用的新奇结构密切相关。本文选取其代表作《秋来》一诗,尝试用俄国日尔蒙斯基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对其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和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中国诗歌的发展从原始的劳动号子———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唐诗———宋词———元曲———"五.四"以后的新诗———当代多元化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纵观中国文学史,诗歌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人的青睐,莫过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独特的魅力。古人习惯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作歌,诗言志,歌抒情,现代人一般把二者统称为诗歌。《辞海》解释: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相似文献   

13.
张艳华 《科教文汇》2010,(28):46-46,53
本文旨在结合三位不同时期美国女作家的作品,即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双丝袜》、夏洛蒂·吉尔曼的《黄墙纸》和阿德里·安富的诗歌《潜入残骸》,探讨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理论支撑为伊莱恩提出的女性意识发展三阶段(Feminine,Feminist and Female),即女性从屈从于传统男权中心价值观念,到女权意识增强,再到女人自我意识增强的过程。按照拉康的观点,在传统的阳具中心主义男权统治下,女性是作为男性纯粹他者地位存在的,或者说"女性是一切无"。女性气质只是为了男性需要而作出的面具伪装。本文先对三个文本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它们共同表现的女性身份客体性证明拉康"女性并不存在"的合理,再进行纵向分析,展现三部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发展。横、纵向分析指明了女性从无到有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三个阶段后女性身份定位超越并出现新局面的可能,因为"女性并不存在"这个表达本身就预示了女性获得真实存在的自由,"无"孕育着"有"。  相似文献   

14.
金鲜花 《科教文汇》2011,(5):146-146,172
日语中有许多与汉语词素相同,但词序却相反的"同素异序词"。日汉同素异序词虽然数量有限,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将日汉同素异序词分为"同素异序等义词"、"同素异序近义词"和"同素异序异义词"三个类型,在语义和用法上对日汉同素异序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颖 《科教文汇》2011,(31):86-87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博尔赫斯,他的短篇小说《另一次死亡》是一篇关于死亡、回忆、时间且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的作品。整篇小说给人以"在迷宫中行军"的感觉。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小说《另一次死亡》,来探讨博尔赫斯的反阐释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婧  李仕俊 《科教文汇》2010,(31):130-131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歌翻译与美关系密切,译文能否传递原诗的美成为判断译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切入,赏析不同译者如何处理诗中的美学特征,以及原诗中"动"、"静"相衬的特色。对不同译文的赏析发现,音美、形美、意美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是丰满译文的主要条件,其中又以意境的再现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周楚 《科教文汇》2014,(20):101-101
尤金·A·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本文以《月夜》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诗歌的韵律、词汇、句子层面分析三个译文的功能对等,体现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天演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起点,从此西方的学术思想一直是中国知识界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可是,《天演论》是一本译作;译者严复的学问经历与赫胥黎只有部分交集——海军;他们的终极关怀也只有部分交集——演化论的人文意义。严复自认为在宣传赫胥黎的"自强保种"之道,当年的读书人对《天演论》热烈反应,全冲着严复铸造的那套新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否则亡国灭种。至于赫胥黎究竟说了什么,他的论敌是谁,他的演化理论、政治立场又是什么?一个世纪之后,中国学界的流行见解仍然没有超越严复。本文指出,赫胥黎在《天演论》原著文本中提出了三个"演化"理论:人为选择(创造驯化生物)、自然选择(创造新物种)、文明(创造人文世界)。它们都以"选择"为核心概念,与中国传统政治理想的"选贤与能"呼应。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通过校企合作对《公路工程施工》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20.
越过"花甲",特别是过了"古稀",我似乎越来越喜欢用"一"字。几年前我写了一篇怀念《红旗》杂志总编熊复老师的文章,题目叫做《一个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之后我又写了用"一"打头的两篇序,一篇是吴宪鸿的《故园风》序:《一个崭新的创意》,一篇是程瑞嘉的《数星星的老人》序:《一部基层人物谱》。不久前我用"一"打头写了一篇纪念《歙县文艺》出刊200期的文章:《一个编辑的琐忆》,前些天我为庄一心的文集《空山竹语》写序,又用"一"打头:《一个"静"字成就一部书》。今天方鸿惟发来一部书稿《走山》,嘱我为它写序,读着读着,脑里忽然冒出一句话:"一部抗击地质灾害的歌曲。"谢天谢地!不用我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