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建立网络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补充传统课堂的缺点,让学生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高效、合理,让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本文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实施,要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并且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顺应学生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实施,要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并且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顺应学生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沟通,使学生进行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但在实施这一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使得课堂讨论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我们必须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课堂讨论式教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沟通,使学生进行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但在实施这一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使得课堂讨论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我们必须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呢?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49):55-56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他们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理解的程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问题是通向理解之路,好的问题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生长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而问题变式正是生产好问题的"法宝".变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呈现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深刻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而且能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而又精彩,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可以使很枯燥的事情变得趣味横生.也可以使充满悬疑的事情变得枯燥干巴。而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笔者曾就该问题与一些学生沟通,学生几乎一致认为初中历史课堂应该像百家讲坛一样.此言论虽然有些偏颇.但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性学习模式逐步取代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互动的重点,课堂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且追求有效性。作为课堂交往重要方式之一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对重难点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富有启发性、可思性,恰如其分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国际交流的实际需要是使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能顺畅、有效地彼此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研究显得日趋必要。我们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间的互相交流称为跨文化交际(Lany A.S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 2000),如何有效、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非言语交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作者从肢体语言包括目光接触和身体动作以及环境语言包括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五城市共3038个样本个体的抽样电话访谈以及对上述五城市以及深圳的100多位中产人士的个案访谈,发现人际交往与网络交往有着某种本质的不同。尽管社会阶层较高的社会群体上网的比例更高,但他们更为关注人际交往,而对于网络交往的态度却并不积极。原因是,他们认为网络交往无法带来更多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的语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交流中使用歇后语能使交流幽默生动、委婉明了。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解读三类汉语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省略歇后语,直译、意译和套用习语以及意译加注是比较实用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日趋重视,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就有数十个。文章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众多的媒介素养定义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适应当今我国特殊社会状况和传播形势的媒介素养定义,力图在众说纷纭中滤清媒介素养的科学内涵。夯实媒介素养的研究基础,以利于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case for using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s a tool to help individual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reconcile situations in which communication might prove challenging. This study builds on previous work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 which describes an autoethnographical approach to help the individual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gain insights into ways to engage effectively with the social situations they encounter. It is well documented that those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find many social situations challenging and that commonly understood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igns’ and ‘symbols’ may be difficult for them to interpret in ways intended by others. It is within this context that the work seeks to examine communication issues in terms of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notion of the ‘Me’ and how this understanding can help the individual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model their own behaviour from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oint of view.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and how an inability to read the communication ‘signs’ and ‘symbols’ around them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learner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to have a commonly hel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setting in which he or she operates. The work gives a personal insight from a person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into how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coupled with autoethnography can be used as tools to enable the learner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pattern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work includes vignettes which highlight experience from such a person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社会中的物的形态也相应变革、发生进化。而社会的界面是产品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经过设计的产品其界面可以根据与人联系的诸种因素加以解释,比如有看的界面、握的界面和坐的界面,从而使产品具有与人交流的功能。高科技领域的电子产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确保其精确度,对界面设计规范划定更有着强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视觉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视觉传播专家保罗·M·莱斯特(Paul M.Lester)认为:目前代表性的视觉理论基本可分为两类——感觉理论和知觉理论。文章认为二者侧重人类视觉传播的不同层面,分别有"还原主义"和"特创主义"之嫌,都人为地割断了人类视觉传播层次结构中的因果链,割裂了人类视觉传播的系统整体性。这成为了长期困扰视觉传播领域的理论难题。作者借助"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讨论并试图整合视觉理论。  相似文献   

18.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they should be tailored to an individual learner. However, instructors are often not able to collect diagnostic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a learner to individualize their explanation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computer-mediated settings wher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thoroughly assess a learner’s understanding. We present an approach that provides instructors in asynchronous and text-base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etting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a learner’s understanding that has sufficient diagnostic power to enable them to generate learner-tailored explanation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esting this approach suggest several conclusions. First, instructors need information about a learner to individualize explanations. Second, instructors are able to design explanations that are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 learner’s individual understanding. Third, learner-tailored explanations facilitate the processing of new information and make 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icient. Fourth, learner-tailored explanations enhanc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ed and make 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人际交往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相互交往是必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到他们在校园内的自身成长,也为他们走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住备。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培养人际交往技巧,以帮助大学生进行正常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反讽交际认知与理解理论假设的心理现实性,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试图寻找实验数据佐证其语用认知心理过程,揭示其语用认知规律和语用认知特征,实验检测的内容包括反讽理解的能力、反讽理解的心理过程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反讽理解。结果显示,具备辨别非字面话语的一般认知能力是对反讽做出正确理解的必要基础,至于影响反讽理解的因素以及反讽理解的心理过程,目前没有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