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区域传统技艺和文化基因,是稀缺的“活态性”文化资源。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其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诸多资源濒危的困境,亦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和特色进行梳理,构建了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并轨使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工具对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感知体验、效益与保障四项指标及维度内因素权重进行量化,科学预测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研究结果为大运河(安徽段)及相似区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的测度和旅游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纸类制作技艺是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具有体系性,其中旅游价值由历史与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构成。旅游价值是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在对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提升马村手工造纸体验区、培育与手工造纸相关的旅游节庆产品、品牌和编排手工造纸民俗演艺产品四种形式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本文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对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本文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对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前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体系构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模型,并针对专家、居民和游客对桑植旅游开发潜力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应用,为桑植民歌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它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遗产元素多样,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准确地评价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潜力,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供给、需求和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诸多方面。同时,还必须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熵技术,以减少误差、提高可信度。以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和长城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原则入手,根据民俗学、经济学、旅游学等有关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并且结合西部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蚂蜴(虫字旁加另)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贵州水族端节、苗族姊妹节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若干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关乎民族文化的存亡,是当代人重塑民族灵魂的历史使命.结合相关国际公约的核心价值观,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性质,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目标及现实意义,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核心内容.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产业化、工程化、政绩化的价值取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取向的矛盾;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与教育行政体制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需求与实际供给能力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明确了旅游教育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到资源、市场与旅游产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评价会出现偏差,为此提出基于RMP模型的皖东地区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方法。分析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根据非遗的普适性价值和其他价值,对当地的非遗项目进行举例分析,了解劳动成果与经济价值之间的互相转化,建立非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选取9个指标进行评分并赋予其权重,最后引入RMP模型,对旅游产品以及非遗旅游资源进行R性、M性以及P性分析,并根据r-p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生成旅游产品。至此完成基于RMP模型的皖东地区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方法的设计。并设计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运用AHP层次分析和问卷调查法,构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得到"非遗"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阜阳市花鼓灯、梆子戏、嗨子戏三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界首彩陶制作技艺、阜阳剪纸两项工艺美术项目的得分值较高。针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工艺美术类两类项目,结合阜阳市的众多省级"非遗"项目提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等展示场馆、舞台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线路旅游模式、节事活动等五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安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生态条件,这为安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康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一方面可以为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一条道路,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分析,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系统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测量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综合评判,以期为全面考察具有较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色鲜明,且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的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基础,了解游客和当地居民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行为偏好,以及保护和开发现状,以便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拓展市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文化遗产地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优化对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文章采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地──罗布林卡为例,基于游客角度,对其旅游解说系统的重要性和绩效值进行研究,阐明游客对罗布林卡旅游解说系统重要性和绩效表现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联合国90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非遗"国家名录中,传统表演艺术类均占了一半以上,这说明其重要性和濒危性。面对"非遗"保护的严重形势,云南省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非遗"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克服这些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非遗"保护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甘肃省的"非遗"传承来看,确实有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都指向了"传承人"的问题,即后继乏人。因此,有必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教育要学校来办。电大社区教育能汇聚最优质的教师队伍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传承人的教育问题,且能对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唤起民众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通过将电大社区教育跟"非遗"项目逐渐对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从而摆脱"非遗"传承的困境。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非遗"传承的问题是"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解决"传承人"的根本办法在教育,电大社区教育是解决"非遗"传承人教育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运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探索原真性博物馆旅游开发、生态文化园区旅游开发、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原生地融入式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在新的文化生态背景下,为保护、传承、健康发展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要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地介绍了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特点,具体地分析了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对目前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概念,每年一度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六月六"会就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和朝山会的包容、包含和文化空间的叠加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探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树立大文化空间观念,进而设想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最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所处的时代朝代、分布与区域情况、种类和涉及的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系统地归纳和阐述;指出了其所具有的世界性的价值和影响;认为“国保“与“国遗“两者之间有不少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静动相关、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相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