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当前新材料的开发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式的试错法,致使材料开发无法跟上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步伐。材料基因工程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的革命。为加速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速度,材料科学家近年来将芯片制造、高性能计算、同步辐射等多学科尖端科学技术引入到材料研究,使得采用传统方法需要花费数年时间的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如一星期)内即可完成。在此背景下,2011年,美国政府率先启动了加速新材料开发应用、保持全球竞争力的"材料基因组计划";与此同时,欧洲也启动了旨在加速高性能合金研发的"加速冶金"计划。文章对比这两项计划以及我国相关工作的实施情况,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然而,关键新材料发展滞后,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如何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高技术不确定性"与"高市场不确定性"的两大特征出发,提出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的创新突破需紧扣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两大关键问题,未来需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规律及趋势、技术创新突破路径、商业化应用模式以及战略与政策等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及趋势将深刻影响时代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日趋紧迫,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制造业升级压力空前巨大,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家间的竞争与摩擦愈演愈烈,关键材料的快速迭代正日渐成为主流,新材料研发模式本身也亟待变革。文章通过大量调研和梳理,从全球气候变化、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安全及材料基因工程4个维度分析与预测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青海已探明锂资源储量2248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3%以上,全国储量的80%以上,这是"锂聚青海"的基础;西宁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拥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产业的基础,这是青海成为"锂电之都"的产业基地。从电动汽车的心脏——锂电池实现"青海造"到电动汽车实现"青海造",锂电之都从绿色"芯"成为绿色行。  相似文献   

5.
<正>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新材料产业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制造强国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在研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制造2025》将新材料作为十大领域之一,将迎来更强劲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全球新材料专利数据的检索分析,描绘西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给出发展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全球整合经营挑战,一些跨国公司被迫对其生产经营乃至整个全球制造的工厂体系进行调整,建立全球生产体系,以创造新的制造规模优势。本文阐述了全球制造及全球制造企业的特点,提出企业的制造成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制造成本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现如今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新型材料方面论述了多种功能性新材料,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智能材料     
1 引言智能材料为材料和结构有关的新概念,是指对环境条件可感知、可响应、并且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相关的材料和结构则称为智能(Intelligent)/灵巧(Smart)材料、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灵巧结构等,其构思极大地超越以往的新概念。纵观材料的发展,经历了松散型,复合和杂化型,进而发展为异种材料间不分界的整体化融合型材料。智能材料即融合型材料,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材料控制,于不同层次上寓于自检测(传感功能)、自判断、自结论(处理功能)和自指令,并可执行功能所设计出的新材料。智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孕育着新理论和新材料的开发,涉及科学和技术的振兴。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把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知识高度密集且对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群称为"高技术".从技术体系角度看,高技术是以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群.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引发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各国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战略,其中以德国的工业4.0最引人瞩目。将工业4.0所追求的智能制造体系与精益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对比,指出精益思想体现制造业的核心诉求,智能制造体系仍需落实精益思想,新科技手段为实现更高程度的精益提供可能。未来智能制造体系将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但对于技术基础不足的中国中小企业也是巨大挑战。为此,建议中国中小企业秉承精益思想,踏踏实实"补课",认真练好基本功,全方位提升竞争力,以融入智能制造体系,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北京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状况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材料、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北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新材料科研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以新材料规模化制造为发展方向,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被有效转化.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北京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北京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战略矩阵,并对北京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战略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正面临“高端回流”与“低端分流”的双重竞争,探究后发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有助于克服低端锁定效应。文中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递推逻辑,深挖路径设计契机,主要结论有:依据知识编码程度、生产复杂程度和低端节点发展潜力3个指标差异,将全球价值链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等5种类型;进一步核算知识编码指数等判识中国后发装备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主要参与类型为俘获型;并且后发者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各阶段中最容易在升级阶段被“俘获”。鉴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向具有高边际效益和高平衡关系的价值链转型以及链外升级两条“逃离”路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缺乏立足于技术体系研究我国民机制造技术预见和发展的问题,以我国民用飞机总装制造中心S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将民机制造技术划分为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3类包括8个知识子群,建立民机制造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子系统的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灰色关联与CRITIC方法而建立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上海市2006-2015年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上海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在近年来提升显著;而复合产业系统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受限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及产业间多方面深度融合的欠缺,导致两者产业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无法进一步有序耦合,产业协同化进程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15.
Latecomer firm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upgrade thei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by providing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services to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and extend their role across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Existing firm-level taxonomies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cannot explain why most latecomer firms fail to transit to advanced levels in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ombines firm-level taxonomy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ith catch-up trajectory to argue that, under the knowledge regime of a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atecomers’ learning experience differs from those as posited by previous studies. Using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as the empirical anchor, this paper shows that firms undergo ‘critical transition’ in learning which involves sustainable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momentum-generation to reach the advanced level. It shows how OEMs build knowledge to leapfrog incumbents without competing with their branded customer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are critical sources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to a bundled product/service offering by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 is seen as a global trend in today’s compet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shift of product-based manufacturers towards offering business solutions and value-added services to consumers is termed as ‘Servitization’. Contrary to the potential benefits expected by adding service activities to the offerings, advocates voice their concerns towards experienti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employing the servitization strategy – termed as ‘Servitization Paradox’. Nevertheless, the shift from product-based delivery to a service-based provis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and eco-friendly environment. To provide greater insights to the servitization phenomen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ervitization implementation in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latter,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Q1 – 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tization strategies”, “Q2 – what are the different servitization definitions”, “Q3 – what a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in selecting a servitization strategy?”, “Q4 –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in transitioning towards servitiz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past trends and extant patterns/themes in the servit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area, evaluate contributions, summarise knowledge, thereby identifying limitations, i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further research avenues. The key findings confirm servitization studies have contributed both conceptually and empiricall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of intellectual wealth to the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discipline. Moreover, the findings clearly indicate the potential of servitization in transitioning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 (e.g. benefits) and utilis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o generate business value. Nevertheless, some voices are backing further research/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servitization due to the several existing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创新为主导的时代,知识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组织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文献引证研究法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知识创新研究议题、研究热点的发展和演化,探讨了知识创新研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机会。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创新中16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议题呈动态变化,多数研究议题完成了从战略视角到操作视角的方向性转变,且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同时揭示出跨越边界的知识团队创新、开放式知识创新、知识分享与知识转移、网络化知识创新等议题在未来的研究机会。研究结论消除了有关研究中在文献回顾时定量分析较少的质疑,使引证研究法确实成为知识创新文献研究的有力支撑和补充。研究能客观地揭示专家评估法等所没有察觉到的研究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以减少学者们在文献回顾中繁重、重复的工作,对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精准把握知识创新研究的方向和未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英基 《科研管理》2019,40(6):144-152
基于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竞争的视角,在对制度环境、知识资本及其交互作用推动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全国制造业行业2001-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度环境、知识资本及其交互项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除经济开放度对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复杂度提升作用不显著外,制度环境、知识资本显著影响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制度环境能够正向调节知识资本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为此,将制度环境、知识资本等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造强国梦、材料当先行”。关键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本文从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演进规律、技术创新、商业化应用、战略与政策等四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不断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关键新材料的创新突破也会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为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新材料发展情况纷纷制定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战略和政策,争夺科技制高点。然而,关键新材料具有“高技术不确定性”和“高市场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面临“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两大难题。未来需要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影响、关键新材料技术创新突破的实现路径、不同类别关键新材料商业化应用模式的创新以及战略与政策的精准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