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监察法》执法检查作为人大监督体系中的新的监督方式,其"法律巡视"作用还未得到全面显现。监察机关既是《监察法》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同时又对本级人大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需要合理解决监督交叉问题。《监察法》执法检查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即从实然性效力、应然性效力与道德性效力检查《监察法》的全面实施;从改革目标任务落实、监察权法治化运行、监察机关工作机制完善等方面检查监察体制改革的推进落实;适用合法性标准、合理性标准与效率性标准监督监察机关及监察人员的依法履职。各级党委对本级人大组织开展《监察法》执法检查负有政治领导与工作支持责任。上一级监察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研究处理《监察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其审议意见。  相似文献   

2.
宪法规定了监察机关行使调查权受制约原则,监察法设置了多个条款将制约原则具体化。这些条款有些规定监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有些规定了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对监察机关的外部制约机制。监察机关内设机构、岗位、上下级监察机关之间,在线索处置、立案、强制措施和技术调查措施的使用、从宽处理建议、监察对象申请复核复审等方面,设置了多个环节和层次的内部制约机制。检察机关对监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审查起诉以及退回补充核实的机制,形成对监察机关调查权的有效制约;审判机关对监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监察机关作为赔偿义务人的国家赔偿案件进行审理判决,构成了对监察机关调查权的核心制约机制。深刻理解监察机关调查权的两种制约机制,对于正确执行监察法、维护法律权威、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监察法》没有明文规定律师能否介入监察委办案过程,对监察机关及其监察工作人员监督的规定侧重于内部的自我监督。律师可以以合理的方式适时介入监察委办案过程,《监察法》应形成两种监督机制:在内部,细化监察委的自我监督,形成双规自我监督机制;在外部,监察委与检察院形成双向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检察机关的反贪污、反渎职等职能转隶至监察委员会,相应地产生了针对职务犯罪的监察调查程序。作为一项全新的犯罪调查程序,监察调查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衔接,即"调诉衔接"需要认真考量。实现监察调查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顺畅衔接,既是实体规则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误用的需要。《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关于职务犯罪的"调诉衔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二是重新配置了人民检察院的侦查权;三是删除了《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与《监察法》不匹配之处。具体来说,"调诉衔接"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立案与移送的衔接;第二,案件管辖的衔接;第三,留置与刑事强制措施的衔接;第四,证据适用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我国新的《国家赔偿法》修订以后颁布.新《国家赔偿法》删去了违法性归责原则的规定,但对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没有做出新的明确阐述.因此,本文对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国务院第72次常委会通过并由李鹏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0年12月25日正式公布实施了。根据工作需要,监察机关依照《条例》逐步在高校(主要是本科院校)设置了派驻监察机构。正确认识设置派驻高校监察机构的必要性及其性质,监察对象和主要工作职责,是做好高校监察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效能政监察是<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高校重视和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在保证政令畅通、促进校园和谐和维护高校的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当前高校开展效能监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开展效能监察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监察实践中,监察独立原则受到削弱,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受到侵蚀;监察职责范围日趋膨胀,监察机关工作负担越来越重;监察机关履职越位或不到位,监察职能日渐淡化;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承担起监察任务。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历史来看,国家赔偿责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全面否定到相对肯定,从简单到全面的发展过程。1994年,《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全面确立了国家赔偿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原《国家赔偿法》对赔偿范围的界定显得过于狭窄,难以有效支撑公民的部分正当赔偿要求。因此,在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人才条件的基础上,现行《国家赔偿法》应运而生。新《国家赔偿法》拓展了国家的赔偿责任范围,对行政赔偿范围、刑事赔偿范围和民事、行政司法赔偿范围都作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我国《民法通则》、《国家赔偿法》等法规范的相关规定,在辨析民事赔偿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责任的性质进行了重点分析,接着对《国家赔偿法》和民法等法关于职务侵权责任的规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法规范适用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对三部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相关规定的立法技术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
丁嘉慧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41-44,89
笔者认为《民法通则》第121条将职务侵权责任界定为一种民事责任是值得商榷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责任与民事责任存在本质的不同,相对于民事责任的私法责任性质而言,国家赔偿责任属公法责任,两者在理论层面与程序操作层面都是有区别的,廓清两者的界线既有利理论意义,对实践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法的制定与实施,确立了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对于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国家赔偿法建立过程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与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赔偿法》的制定,落实了宪法的规定,使国家赔偿制度化。然而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这部法律的意义和缺陷,反思这部法律的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重构国家赔偿制度,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然而其中有些内容仍不够完善,笔者对此提出四点建议:政府监管要落实权力和责任主体;召回制度要加以细化;重点是要完全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将"价款10倍"赔偿改为"损害赔偿额"的数倍;最后为保护食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食品产业平稳升级护航,需推行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相辅相成,必须成为本法之亮点,才能使《食品安全法》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公民权利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对公民权利存在着巨大的威胁。通过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分析,提出建议修改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在赔偿范围上,不仅赔偿物质损失,也应赔偿精神损失,不仅赔偿直接损失,也应赔偿间接损失。尽快完善赔偿程序,最好能直接立一部行政赔偿程序法,以便进一步完善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董事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公司法》对此缺乏一般性规定,这对于未上市的股份公司的第三人利益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分析我国股份公司董事对第三人赔偿责任立法现状及其不足,认为应当通过公司法做出诸如股份公司董事对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区分不同种类董事的赔偿责任以及改进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股东诉讼机制和导入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等措施来适度强化董事民事责任,保护第三人利益,实现公司相关者利益的合理平衡,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具有对其他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职能。我国检察机关的权力内容与国家地位和西方检察机关不同,但法律监督权的单独设置也体现了权力分立与制衡思想,这在我国具体的背景下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当前,在我国权力监督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应当发挥检察机关对公权力的法律监督,尤其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以保证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两者的构成要件,比如主体、归责的意思状态、能引致损害赔偿的违法行为范围、损害的认定、损害的计算等方面差异明显;两者的实现方式,如管辖的法院、公权力的介入程度及诉讼时效等方面也有所区分。但是,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第五十条对反垄断损害赔偿的规定却极为简单,并且以民法作为依据,这显然会影响到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在《反垄断法》中明确规定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和确定我国反垄断赔偿的合适赔偿倍率,即三倍赔偿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将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确定为侵权责任。医疗事故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为“五要件”,其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就其义务主体部分来说是替代责任,如何解决医疗事故民事赔偿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应当公正公平地维护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在目的、构成要件及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我国《反垄断法》第五十条规定极为简单,并以民法为依据,这无疑会影响这部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在《反垄断法》中明确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