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帛书<易传·要>第四章<损><益>卦论是整个帛书<易传>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孔子称之为"损益之门"和"易道",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易传>思想的一个结晶,是汉代易学思想发展的基石,但是却没有在通行本中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损益卦论内容的分析,将帛书<易传>中<二三子>、<系辞>、<易之义>和<要>四篇文字的内容与今本<易传>中"乾坤之门"论说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将这种梳理与帛书和今本两种<易传>传播历史脉络的梳理相结合,试图找到为什么损益卦论没能流传的原因并认为如果将"损益之门"与"乾坤之门"结合在一起作为理解<周易>的经和纬,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较为方便地入<周易>之门.  相似文献   

2.
帛本《系辞》与《易之义》《要》篇在论说天地概念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帛本《系辞》将天地概念分别归置于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系统之内;《易之义》与《要》篇则提出了"三才之道"的范畴系统,将人与天地并称。今本《系辞》与帛本《系辞》也有很大的区别。今本《系辞》中与帛本《系辞》不相契合的文字,与《易之义》《要》所论的"三才之道"范畴系统更为贴近,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特色。  相似文献   

3.
帛本《系辞》与《易之义》《要》篇在论说天地概念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帛本《系辞》将天地概念分别归置于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系统之内;《易之义》与《要》篇则提出了"三才之道"的范畴系统,将人与天地并称。今本《系辞》与帛本《系辞》也有很大的区别。今本《系辞》中与帛本《系辞》不相契合的文字,与《易之义》《要》所论的"三才之道"范畴系统更为贴近,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特色。  相似文献   

4.
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有的仍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多方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具体内容看,司马承祯<坐忘论>的修道理论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具体体现在对儒家<易传>之易简思想、<大学>之正心诚意思想以及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修道理论.  相似文献   

6.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自1936年9月16日在上海陶亢德主编的<宇宙风>半月刊第25期上连载之后,1939年在上海由人间书屋出初版本,1941年在重庆根据人间书屋版二次出版;解放后出版了删节本,直至1999年<老舍全集>,<骆驼祥子>均为删节本.<骆驼祥子>的手稿,从不知去向,到浮出水面,几经磨难,再到<骆驼祥子·手稿>本出版,文章考查了<骆驼祥子>"手稿"漫长的传奇经历,阐述了现已出版的<骆驼祥子·手稿>本的重要特色及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体和修辞两方面探索<易传>中的文学因素.在文体方面,<易传>有较强的故事性,有浓厚的诗歌色彩;在修辞方面,<易传>中多用铺陈、比喻、起兴、象征等手法.因此,周易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说郛>所收<洛阳伽蓝记>的版本价值未能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明汲古阁六十卷本<说郛>,多处异文可纠涵芬楼本<说郛>讹误.<说郛>本<洛阳伽蓝记>在其版本系统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葛咏裳官至兵部员外郎,藏书多购于北京,义和团兴起时携书返里。在临海建藏书楼"忆绿阴室",又叫"葛居俟堂",藏书万余卷,多有善本、珍本。葛咏裳精研文史,有《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70卷、《史记批注》、《汉书批注》、《三国志批注》。还著有《辄囊琐记》30册、《史蠡》3卷(家藏抄本),《辄囊丛稿》24卷12册稿本。民国七年,葛的继室屈云珊向临海县立图书馆捐出旧藏千余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忆绿阴室"遭日机炸毁,藏书止剩一千余卷。后来屈云珊将劫后藏书馈送屈映光"精一堂"。  相似文献   

12.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临海郭协寅是清朝乾嘉时期台州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以专聚台州遗书闻名于世。在他的“八砖书库”藏书中多旧钞本,总数不下三四百种,编有《八砖书库目录》4卷,被临海藏书家洪颐煊称为“今之林表民”。他的一生致力于台州文史研究,参编《临海续志稿》,著有《台州述闻》、《三台书画志》等,为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提供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14.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15.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叶书是晚清台州有名的藏书家,藏书深受其祖辈的影响。藏书阁号称“荫玉阁”,收藏三万多卷,以乡邦文献的写本抄本为主,富金石碑拓和清人名家书画手迹。其收藏重视学以致用,研究台州地方文史,与修《台州府志稿》的金石、古迹门和编纂《临海县志》等。其遗著有《松麓愁吟诗稿》6卷、《台山纪游》1卷、《天台十日记》1卷、《击衣剑》1卷、《,睑每金石志》3卷等。并编纂刊刻《荫玉阁丛书》,以传布文献,为世所用。  相似文献   

18.
《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存先秦文献成书时间极为复杂,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先秦文献的思想形成或成书时代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中成书于春秋以前的有《周易》、《尚书》、《诗》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有《春秋》、《左传》、《国语》等以及《尚书》、《诗》等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等以及《尚书》、《周易》等的部分内容。考察并了解先秦文献的成书时代,对于正确引用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书新注》是自王先谦《汉书补注》以来的第一个《汉书》全注本,《二十四史全译?汉书》是目前唯一的《汉书》全译本,两书对今人阅读理解《汉书》有莫大助益。但由于卷帙浩繁,其中少数注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兹列《汉书》卷六六、六七数例,以期对两书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