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满足生产线上对点火器进行快速、准确检测的要求,采用单片机控制驱动电路和执行机构,模拟发动机实际点火工况,对点火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运用该方法研制了点火器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利用晶体管的开关特性,结合传统汽车点火系统的点火原理,经过反复实践,研制了一种电子点火器。它不但改善了点火性能,而且成本低廉,安装方便。  相似文献   

3.
利用晶体管的开关特性,结合传统汽车点火系统的点火原理,经过反复实践,研制了一种电子点火器.它不但改善了点火性能,而且成本低廉,安装方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超声速燃烧室等离子体射流点火特性,设计了一套包括超燃直连式实验台、点火装置、流场观测装置和测量控制系统的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的实验平台。以煤油、乙烯为燃料,采用等离子体射流点火方式对该实验平台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典型火焰特征和燃料喷注位置对点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可完成超声速燃烧室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实验,具有操作方便、实验效率高的优点,可为开展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外点火工艺在半导体生产中的作用及制备氧化膜中各种方法的特点比较。描述了THERMCO水平氧化炉外点火系统的三部分组成部件:加热器、点火器以及保护措施。具体分析了THERMCO水平氧化炉外点火系统在工艺过程中会触发的软件及硬件的保护事件:H2事件、O2事件、RATIO H2事件、PYRO LOW事件、HI H2 FL事件以及NO TORCH事件,同时描述了相关保护措施的调节方法及步骤。最后介绍了THERMCO水平氧化炉外点火工艺中常见故障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点火过程是超声速燃烧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点火过程的研究以实验研究为主,数值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基于大涡模拟研究点火位置对点火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点火失败的原因。创新点:1.基于大涡模拟,研究点火位置对点火过程建立的影响;2.发现了流动耗散和直接吹熄两种熄火模式。方法:1.基于CHEMKIN,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机理;2.在简化化学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大涡模拟研究不同点火位置对点火过程的影响;3.分析数值仿真数据,寻找能成功实现点火的点火位置,并探讨导致点火失败的因素。结论:1.在凹腔后缘处点火可以成功实现发动机点火;2.发现了两种点火失败的模式,即流动耗散模式和直接吹熄模式;3.流动耗散模式主要发生在凹腔前缘和凹腔中部,而直接吹熄模式主要发生在剪切层中。  相似文献   

7.
点火系统模型复杂且参数众多,无法获得显式的目标函数,用常规的优化方法在点火系统参数优化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点火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正交实验理论的方法,以点火能量为指标对点火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氧乙炔焊通常采用火柴点火的传统方法,手持焊枪调节氧气开关和乙炔开关,同时另一只手腾出拿火柴伸到焊嘴去点火。操作很不方便也不安全,初学者常出观点不着人或者发生烧手事故。根据手头现有旧元件及一些废料为第二课堂学生制作了一台自动点火器,避免了上述缺点.实现安全快速点火。电路工作原理如图1电路所示。当按键开关S接通时,V、L1、L2等元计周成的自激振荡器将15伏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由L升压后在b两端产生约180伏的交流电压。该电压经VDI整流给储能电容q充电,极性为左正右负。R,、G组成另一充电回路同时给q充电,当q上端…  相似文献   

9.
高频燃烧不稳定性一直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最困难问题之一,模拟实验是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方法。全尺寸头部燃烧室低压燃烧模拟实验采用实际燃烧室的头部和身部,用高温空气和气态燃料作介质,在较低的燃烧室压力下进行模拟实验。依据相似理论,选择被确定性相似准则和确定性相似准则,通过改变空气流量、温度、气态燃料的流量以及燃烧室喉部调节锥位置而改变燃烧室声学振荡和燃烧脉动的相位关系,激励起燃烧室高频不稳定性燃烧。通过相似准则和燃烧室热力参数将实验结果换算到实际发动机工况。整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换热器、燃料蒸发器、模拟燃烧室、空气和燃料供应及控制系统、实验参数采集和处理系统、冷却水供应及控制系统等。系统可用于研究特定燃烧室的高频燃烧不稳定性裕度、抗脉动装置的效果、不同喷注器排列方案的相对优劣以及发动机启动阶段的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0.
汽油机四个工作过程为吸、压、爆、排.吸气、压缩和排气三个冲程是为汽油机做功冲程做准备的辅助冲程,这三个冲程在汽油机演示器演示时是很直观的,学生一看演示就能看清它们的过程,理解它们的原理.唯有爆发冲程也就是做功冲程,演示器演示时只看到灯泡亮了,表示火花塞点火.经过分析推理,学生才知道被压缩的混合气点燃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为了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看到做功冲程的全过程,更好地理解这一主要冲程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个汽油机做功冲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 铁皮漆桶(或麦乳精铁桶),规格:圆柱形,容积1000ml或500ml,铁盖完好. 电子点火器(煤气灶或石油液化气灶电子点火器). 汽油20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距漆桶底部2cm处,打  相似文献   

11.
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扩张型燃烧室中,对凹腔内局部补氧的点火强化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影手段研究了不同的补氧方式对凹腔内火焰分布特征和燃烧强度的影响,并针对并联双凹腔燃烧室构型,研究了在单侧凹腔补氧条件下向异侧凹腔的火焰传播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凹腔内补氧的方式能调节凹腔内的燃料浓度分布、改善凹腔内的燃烧过程,控制燃烧放热强度;稳态燃烧情况下,观察到凹腔驻留火焰的两种存在特征,分别表现为:由回流区热量反馈机制作用下的凹腔局部驻留火焰和燃烧室全局压力反馈影响下的凹腔剪切层火焰。只有在单侧凹腔燃烧建立了全局压力反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凹腔火焰的异侧传播。 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把传统点火系改装为电子点火系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改装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摩托车种类越来越多,电子产品在摩托车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摩托车的动力性,降低了油耗,减少了排放污染;但这增加了电路部分的维修难度。点火系统是摩托车电路系统中较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较难检修的一部分。从有无触点区分,摩托车点火系统可以分为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CDI)和有触点(PEI)电子点火系统,现代...  相似文献   

14.
点火系统是汽车汽油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则主要通过对汽车点火系统分类及结构的分析与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的方法的论述,使人们对点火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维修技师对点火系统进行快速的分析和排除方法,有助于维修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深入理解超声速条件下火焰稳定机制,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创新点:1.通过大涡模拟准确地再现Burrows-Kurkov实验中台阶壁面射流燃烧室的反应流场;2.揭示射流火焰稳定抬举的机制;3.总结射流总温对火焰抬举特性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涡模拟,获得了瞬时和时均的反应流场参数;2.通过计算燃烧学的数据分析,提取湍流火焰特性。结论:1.自点火过程维持了混合层中抬举火焰的稳定,并进一步在下游形成充分发展的湍流扩散火焰;2.升高射流总温会使火焰抬举高度降低,而过高的射流总温会抑制火焰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调整发动机 1.发动机本身的调整 (1)发动机的压缩比是指发动机的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一般在10.5~11.5。压缩比太大,可能会引起发动机早燃、爆燃,使发动机工作粗暴,增加机械零件的受力和磨损,使热火栓的白金丝容易断裂脱落,造成气缸、活塞拉伤甚至活塞敲顶等事故;压缩比太小,则会使发动机燃烧室压缩不够,燃烧困难,不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实验室里有一台感应圈损坏了,内部电源变压器被人取走,仅存高压筒。我由家用点火器联想到,利用这只高压筒能否再做一只高压发生器呢?我参照电子点火器线路、警用电棒线路,画出下图(图1)。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内容的理解普遍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容易混淆的现象,把电磁感应现象在汽车点火系中的运用引进《电工学》教学,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自感和互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双碳”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结合国家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燃气轮机燃烧室”作为能源动力相关专业重要课程,目前的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国家低碳发展战略需求。通过研究“双碳”及“低排放”背景下的国内外行业现状、现有基础配置、国家政策方向及课程改革效益,发现“燃气轮机燃烧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强,对低碳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从以往教学过程来看,先修课程掌握不足、教学内容缺少动态调整机制及实践教学薄弱是阻碍本门课程对接“双碳”战略的主要因素。文章结合相关领域前沿研究调研、以往教学经验及现有基础设施,提出了“燃气轮机燃烧室”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法,“燃气轮机燃烧室”课程的改革将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20.
点火波形是发动机点火系工作时点火线圈初级、次级电流及电压随时间(或曲轴转角)变化的关系在专用示波器上的显示,它实时反映了点火系的工作状况,次级点火波形分析是现代汽车故障诊断常用方法,对次级点火标准波形及故障波形进行了分析,并以典型的故障波形案例说明了如何运用次级点火波形进行汽车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