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五部门于5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轶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前者规定了死刑案件判断证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列明了对各类证据收集、审查和运用的规则,后者对审查、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出台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明确予以排除,并明确了排除的程序和规则。上述两个证据规定出台以来,庭审时被告人当庭翻供的情况和辩护律师对公诉机关出具的证据尤其是被告人供述的质疑也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3.
取得证据是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为的前提。本结合《行政处罚法》、《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档案行政处罚中的证据取得规则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侯敏娜 《大观周刊》2012,(37):43-43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非法取证行为不仅侵害的公民法、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司法公正权威,因此《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完善刑事证据制度、推进公正审判的热切期望。本文试图对规定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作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档案是信息时代一种新的记录类型。本文将档案学与法学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基于证据视角,以微信为例,简要分析了社交媒体档案的特点,择其要点解读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社交媒体档案作为法律证据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社交媒体档案管理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就是对人权的保障方面的重视的比较好的体现。但是,事实上,在两高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了这么久以来,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本文主要通过一定的事实,阐述我国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以及新刑诉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的重要意义,并对这项规定出台以来实施的效果的不理想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我国的此项滂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曾励 《声屏世界》2003,(1):36-37
2002年4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共有新规定83条,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它规定:在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从3个方面对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地位以及电子文件证据的司法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共有83条,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一条司法解释。《规定》第68条规定: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是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材料或者与视听材料核对无误的复印件,对方当事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新闻机构采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随之产生。但是。现行法律对此没有直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已从2002年4月1日起开始生效。其中第68条规定了取得证据的合法方法。那么,此项规定能不能作为隐性采访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曾励 《新闻知识》2002,(6):12-14
今年4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共有新规定83条,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它规定: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31日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0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它的公布实施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分析 ,探讨隐性采访的法律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开始正式实施,该规定最引人注目的是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15.
原告撤诉后重新起诉时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新增证据是否失权,实际上涉及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诉制度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的证据失权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应从撤诉制度的限制入手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导致的诉讼瑕疵行为给予适当救济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从2002年4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以下简称《规定》)已经正式实施。该《规定》第七十条第三款明规定:“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同时,该《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洁 《新闻记者》2002,(7):42-44
今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该第68条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此之前 ,最高法院曾于1995年3月6日作出《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 :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 ,系不合法行为 ,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对于这个《批复》 ,高法民一庭庭长黄松有评价道 :“将录音取得…  相似文献   

18.
司法办案要重证据。写批评报道也要重证据。分析一些新闻官司就不难发现,记者、编辑当被告败诉的原因,主要是所写、编的批评稿件证据不足。由此看来,要使自己的批评报道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学会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来规范自己的采访实践,从第一道环节开始抓紧证据的采集。 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适用新闻官司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宪法》、《民法通则》、《治安处罚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对新闻诽谤和民事侵权都有若干规定。而在具体的新闻官司审判中,法庭对原告起诉理由和被告报道内容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因此,采写批评报道的同志,一定要有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在采访时注意收集好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如何抓好证据,用好证据呢?笔者认为,在合法的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自今年4月1日起试行。这样一件相当专门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文件,却在新闻传媒上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在90年代曾经有一个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录音一律没有证明的效力,而这个新的司法解释在涉及证据证明力的规定中不再以是否征得本人同意为界限,就是说,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试行以来,新闻界关于偷拍偷录“合法化”的说法便一直广为流传,甚至有人以为拿到了法律的“尚方宝剑”,隐形摄像机就可以大行其道了。然而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中的偷拍偷录行为并没有因为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台而完全合法化,偷拍偷录行为的定义以及合法与否在法律上仍未有明确的说法,它仍然走在法律与道德的钢丝绳上。目前,法律仍然对偷拍偷录有严格的限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