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打科举史上有了一文定终身的先例,那些操“捉刀”之业者便也相伴而生。不过,彼“捉刀”者也是活得战战兢兢,倘能瞒天过海,自然多了。目前读报,发现今天的美国不仅有专司捉刀之职者,且堂而皇之地登记注册,公开成立“论文代笔公司”,并通过新闻媒体明码标价,大作广告。据报道,此公司一直生意兴隆,财运亨通。其大小职员远较昔日中国的“捉刀”手们活得潇洒。  相似文献   

2.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3.
捉刀     
“请人捉刀”。是说请人拿着一把刀吗?其实,“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捉刀     
《家教世界》2011,(7):79-79
“请人捉刀”。是说请人拿着一把刀吗?其实,“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江强 《师道》2005,(12):12-13
如果是父母问一个孩子:“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会是真实的:“为了自己的前途。”若问话是其严厉的班主任,则其回答恐怕还得加上:“为了班级的荣誉,为了报答老师的关爱!”若问话是报纸或电台、电视台的记,则其回答几乎都是预先准备好的,甚至还可能是大人们亲自为其“捉刀”,至于内容,不用说也都知道个大概了!  相似文献   

6.
在南北朝时期宋临川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容止》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就是魏武“捉刀”的典故,后来人们又加上“代笔”二字,形成了“捉刀代笔”这一成语,专门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引用上面的典故,目的并不是想对魏武“捉刀”的故事查根探源,而是考虑到:象“捉刀代笔”这一类事情,在语文高考复习中见到了不少。当然为了迎接高考,许多考生勤勤苦苦、孜孜矻矻地认真复课,那态度着实令人感动。但同时也有些社会青年和在校学生,不是老老实实地复习,而是请别人给自己写一两篇文章。为什么这样做呢?据他们说:这是一个诀窍,别人把文章写好了,自己背下来,等高考  相似文献   

7.
捉刀     
请别人代笔写文章,古人叫做请人“捉刀”。“捉刀”,即“握刀”,在这里就是代笔的意思,它来自三国时曹操的故事。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曹操担心自己的相貌不能够慑服匈奴的使者,于是,就让武官崔琰(yan)冒充他代为接见。崔琰长得  相似文献   

8.
捉刀     
“请人捉刀”,是说请人拿着一把刀吗?其实,“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故事是这样的—— 曹操有个名叫崔琰(yan)的武官,长得仪表堂堂,胸前长须飘飘,威武不凡,连曹操都认为自己的相貌远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来的使者要见曹操.曹操为了让外国使者见到魏王后更加敬畏,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威武不凡的崔琰冒充自己代为接见.  相似文献   

9.
“捉刀”通常是指代人作文,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小故事呢。曹操统一爿匕方后,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有一次,匈奴派使者送来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拜见曹操。曹操考虑到自己相貌丑陋,怕在匈奴使者面前失去威望,就把仪表不凡的崔淡召来,让他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接见时,崔谈端坐正中,接受使者拜见,曹操扮成侍卫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后,曹操派人到匈奴使者那里打探消息,使者对那人说:“魏王雅望非常,然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后,派人去把使者杀了。后来,人们便把代替别人做事称为“…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一生写有大量祭文、碑志。其中虽不乏为人捉刀的“谀墓”文字,但更多的却是为悼念同道好友和追祭亲族亡灵而作。祭友之文借机为同道者大发不平之鸣,怨愤悲慨溢于言表,褒贬爱憎透出纸背、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巳之块垒、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而那些声泪俱下的祭亲之文,全从胸臆间流出,幽咽低回,如泣如诉,务去陈言,绝无雕饰,可谓情真意真语真,乃天地间不可多得的至情至性之文。其中所蕴含的晶莹澄澈的人情美,大有“爬罗剔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这个周末,儿子的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作题——描写秋天。我关心地问他准备写什么,儿子一脸的苦恼,答道:“不知道。”怎么办?怎样指导刚上三年级的儿子写这篇作?我思忖着。带着他上网搜索,或到小学生优秀作选上找一篇来“借鉴”,甚至让我这个做初中语教师的爸爸来“捉刀”……理智告诉我这些做法都不可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手表的装饰手段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用笔和用刀两种。捉刀代笔,典自《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个教育刊物刊登了河北某老师的来信,他反映所在学校把“写稿”也纳入了对班主任进行量化考核的范畴,结果导致由学生捉刀为班主任代劳来赚取量化分数的事件发生。看罢不禁令人啼笑皆非。姑且不论此后果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影响,单从老师管理角度来看,已暴露出学校制定的该项量化考核制度只是领导的一厢情愿,最终只能是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16.
乔金霞 《辅导员》2010,(12):18-19
“历史是一条线,地理是一个面。”这是前人的学习经验。其实历史不仅有时间之“线”,它也有地理之“面”,人物之“点”,系统之“体”。因此,历史教学须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恰当,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由本人捉刀,多少有“王婆卖瓜”之嫌,“王清福”这个名字对于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虽然在他生存的那个年代,他曾是“美国东海岸名声响亮的中国人”,于是只好由我这个亲属来吹捧自己的先人。在我们刚刚告别的上个世纪末,电脑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跨区域自由发表见解的讲坛,在国际电脑网络的讨论中,一些美国华裔青年流露出如是哀叹:“在美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一直受到种族歧视的迫害,但是他们有不同的反应。我们都知道马丁·路德·金和Malcolm X等都是黑人英雄。他们同不公平作斗争,因而为人们所敬慕……为什么华人里没有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8.
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所谓“第一番来者”,即接触文题后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构思(第一构思),这一构思一般是按常规模式进行的,无须多动脑筋,但其立意也往往陈旧过时,故应“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一般也是惯式思维的结果,虽不陈旧,但也太“中规中矩”,千部一腔,容易撞车,难出新意。只有“第三番来者”才是创新思维的“精意”,这种“人人心中无,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新颖的创意才是所要追求的高考作文的构思。200…  相似文献   

19.
在王国维心目中,“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是生命的存在,后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韩金绶老师是高密的“一枝笔”,这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人师时就有所闻。其实,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在写作上小有名气。那时的报刊远没有现在的多,我们所能见到的无非是《大众日报》(包括农村版)、《山东教育》等屈指可数的几份报刊,而“韩金绶”三个字却频频出现在这有限的几份报刊上。特别是教育界的一些新动作,经他一写,在报刊上一发,就在当地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那时新闻媒体上报道的有关高密教育界的事,基本上都是出自韩老师之手,即使别人捉刀的东西,也须经韩老师审阅、修饰、润色。80年代初期,我从教时,韩老师就在市教育局担任普教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