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中华武术之林中的奇葩。融入了华夏民族的高度文明和智慧,蕴藏着丰富的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个性。以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倾倒痴迷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人士,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太极拳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奇葩,有诸多流派,风格和特点也各有不同,但其劲力却是互融的。文章通过对“太极”解释,进而对太极拳主要的劲作了概括和说明,从而对太极拳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论太极拳中的“逆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它以人为本,强调以拳为形式,来达到“太极”这种“自如、自然、和谐”的“状态”。文章引入了“反向”与“不自如”的运动——逆向运动,研究了逆向运动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明朝时期,中华武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历史的进步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武技、哲理与养生等方面的文化基础.明末清初之际,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融各家之长创编而成陈氏太极拳,这一武学现象既是中华武术长期演进积累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中华武术数千年辩证发展的必然体现.陈长兴传艺于杨露禅后,太极拳以杨露禅北京授拳为标志开始了广泛传播.太极拳的传播轨迹凸显了引领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太极拳同样承载着引导中华武术当代飞跃的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5.
张方 《精武》2007,(8):52-53
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武式各派系的门内,一是不够完整,二是外人很难见到。这是因为中国的武术大师们从来也没把武术当做一门学问,让习武者公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乔松茂,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永年县人武禹襄创编,集武学、哲学、医学于一体,删繁就简,将强身、健身、防身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7.
一、太极拳特点和要领武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县广府镇,乃清道光年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其传承为赵堡太极拳的王宗岳传蒋发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传武禹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武禹襄所创的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陈式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他的拳架小巧紧凑,动作舒缓,气势鼓荡,形似干枝老梅,在松静中暗含着开、合、隐、现,  相似文献   

8.
龚编辑信箱     
河南焦作韩海叶(武迷俱乐部会员0333号)发来E-mail:在新春到来之际,祝你们《中华武术》杂志社的全体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是太极拳让我结识了《中华武术》杂志,是《中华武术》杂志的首期太极拳名家大讲堂让我结识了你们和各位太极拳名家,  相似文献   

9.
易鹏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78-579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项极富魅力的项目,它以丰富的哲理内涵、医学原理及优美轻柔的形体动作吸引着海内外广大的体育运动爱好者.由于太极拳运动具有与其他拳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因而太极拳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也具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武术》杂志和音像部联合举办的’99金秋太极拳座谈会日前圆满召开。此项活动旨在沟通《中华武术》杂志、人民体育出版社音像部与广大武术太极拳爱好者的联系,互相交换意见。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李秉慈、太极拳名师李德印以及北京市武协各个太极拳辅导站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杂志社主编、编辑:你们好!我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今年“五一”黄金周有幸与太极拳名家亲密接触,并得到了亲传,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中华武术》杂志社全体采编人员给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穿针引线甘当红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机遇,你们不愧为推广中华武术的英才,更是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使者,我们不会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东方体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异宝。文章通过理清陈家沟村落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内涵;以资料分析和历史史证相结合的手段,全面阐述了陈家沟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陈家沟村落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和分析,结论认为,陈家沟村落武术的形成与其厚重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太极拳的诞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李锐 《当代体育科技》2021,(7):216-217,220
太极拳一直都是中华传统传承至今且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太极拳这项体育运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涵着中华武术的精神和品质,也代表着中华武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为了保证中华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业,这也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该文对于太极拳教学效果产生一些思考,对于如何让太极拳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主流运动项目及如何能做到吸引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武术期刊上有推手论文面世。各家各派对推手拳理抒发己见,还有以传统风味赞扬。我认为韵味更有文化气息。文中提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几位先贤大师,要修炼太极拳,继承他们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忠实继承科学发展,我们才不愧为他们的子孙。下面是先贤的拳诀教旨,请看先贤有关太极拳的精华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陈长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杨露禅:站住中定往外打。武禹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李亦畲:用意,不是用劲。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伦理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璨烂的文化,使习练者不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更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伦理是道德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渗透着伦理因素,伦理思想是一种社会调节体系,起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对社会与国家的义务等作用。太极拳拳理中育有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文章从太极拳的拳理入手,来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5,(8):41-41
2005年9月3日是太极拳名家、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代武术大家王培生先师,终生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一生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武派太极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翰 《武当》2003,(5):17-18
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打得牢固,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出身于武弁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马武艺,而射箭能否命中与身法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武禹襄借  相似文献   

20.
高俊鹏 《武当》2024,(4):22-23
<正>学者只知太极圈,不懂丢顶练更难。若不乱环敷吞盖,哪知凹凸都是圆。太极拳好!太极拳好就好在竞技与搏击。昔日的辉煌,曾经涌现出杨露禅、吴鉴泉、武禹襄、孙禄堂、杨澄甫等一代无人能敌的武术实战大师。太极拳好,好就好在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了健身养生功效,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若论养生健身,太极拳首屈一指,是任何拳种和任何锻炼方法与功法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