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礼”中的男尊女卑、父母高于子女的思想只是其社会伦理思想的一个方面,其实,“三礼”中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出对女性和子女的尊重,有时,“三礼”甚至把这种尊重上升到其伦理思想体系中相当高的高度。我们从这种被后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尊重中,可以窥见我们的先人——“三礼”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也可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三礼”及早期儒家礼制思想的片面看法或者误解。  相似文献   

2.
唐代继承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判文以涉及儒家“五礼”内容判文种类最多,判文涉及继承、孝道、丧礼、官制、军事并民事诸多内容,均被纳入“礼治”范畴,依礼审视甚或依礼判决,“礼”字出现次数不可胜数,行文也显现了司法审判对“礼”的重视和依赖。  相似文献   

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礼貌、礼节、礼乐、礼教……都属于“礼”的范畴。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礼”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礼”延续至今,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发挥新的作用,未来也会如此……请以“说‘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重视“礼”的教育和建设是中国人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礼”的教化史:没有“礼教”,何谈文明与礼仪之邦!礼,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提出的20个字的公民道德当中,“明礼”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5.
汉代官吏“违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违礼”考仝晰纲自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礼治以来,礼便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理国临民、御官治吏的工具.“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有汉四百余年,颇重礼治,倡导为政以礼,防患未然,并制定了一系列礼...  相似文献   

6.
孙梨梨 《文教资料》2009,(30):52-53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韩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韩国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韩国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礼”的重视。当然这种“礼”文化也同样影响着韩国语言的形成和使用。在韩国语中,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或是打招呼时的称呼也都被“礼”文化所约束。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以“礼”为内核。孔子曾经说过:外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礼,方能名正言顺,自尊尊人,走遍天下;无礼,只能受人非议,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孔子尚“礼”,以“礼”闻名。他对礼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礼”,这种“礼”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孔子主张“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礼”在孔子思想里具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 儒、道两家是先秦著名的学派,老聃与孔丘被各派尊为开山祖。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而孔“礼”与老“道”之间,有无关系,同在何处,至今尚无人论,故笔者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是道德的核心,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礼”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在先秦主要用于规范、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后经孔子等人整合为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治国之“礼”,直到宋初,由于平民阶层的崛起,“士”开始转化为“四民”之一,统称平民或庶民,与品官相对;  相似文献   

16.
“礼”字不是简化字,繁体的“礼”字资历还不如今天的“礼”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个古“礼”字,几乎与今天的“礼”字形体相同,《说文》注为“古‘礼’字。”在以后的小篆、隶书和楷书等字体中,繁体的“礼”字才广泛使  相似文献   

17.
“礼”历来被认为是压抑和禁锢个性的工具,遭到猛烈抨击,而对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作用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礼”的形成和存在,实际是出于对群体利益的关照,情礼冲突的实质是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性的矛盾,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个体利益必要舍弃之间的“二律背反”。从这一角度说。“礼”的价值值得再思考,情礼冲突的实质可以再评价。  相似文献   

18.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苟子从人性本恶和社会历史方面追溯“礼”的起源,综合了儒法两家的学说,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思想。荀子的“隆礼“思想赋予了“礼”以形而上的根据,拓展了“礼”的功能,并对“礼”进行了内在寻根式的阐释,丰富了“礼”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意义,深化了儒家“礼”的理性精神和实用品格,对中国文化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