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中含沙量增加,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密度以后开展了“黄河水密度和含沙量”的研究,现请你一起研究。某小组从黄河某处取回河水直接研究。  相似文献   

2.
题为了测定黄河水的含沙量(即每立方米河水中含沙子的质量)是多少,某学校探究小组取了10dm3的黄河水,称得其质量是10·18kg·请你计算出黄河水的含沙量·(ρ砂=2·5×103kg/m3)解法1:10dm3黄河水的质量是10·18kg,则V=1m3黄河水的质量是m=1018kg·根据黄河水中沙子的体积与水的体积之和是黄河水的总体积,由密度公式可得方程m砂/ρ砂+(m-m砂)/ρ水=V,即m砂/(2·5×103)+(1018-m砂)/(1·0×103)=1,解得m砂=30kg·解法2:同解法1,V=1m3黄河水的质量是m=1018kg·根据黄河水中沙子的质量与水的质量之和是黄河水的总质量,由密度公式可得方程ρ砂V…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许多民谣与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我国各地的地理特征,融趣味性、知识性、形象化于一体。“一碗水,半碗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含泥沙量之大。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根据记载,黄河长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水中高达三十七公斤,暴雨时超过六百公斤。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十六亿吨,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百分之六十。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黄色,一见到黄色便想起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黄河。它自青藏高原起穿过九个省市流入渤海。黄河含沙量极高,是驰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因此而得名——黄河。  相似文献   

5.
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和输沙量最多的河流,原因是黄土高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学文科》2006,(9):2-11
内蒙古河口以上为黄河的上游,主要是从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水量大,水流湍急,含沙量最少,同时因其位于非季风庆。洪涝灾害较少.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新构造运动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注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成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以及人们为求生存不断地改造着周围的自然界,在全新世以来约一万年的时间里,中国辽阔土地上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黄河的变化更大,并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黄河改道简介古代黄河叫河,大约在汉朝时开始叫黄河。黄河全长5454公里,流域面积1752443平方公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雨量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最高时一年携带泥沙33亿吨。若按年平均含沙量16亿吨算,每天动用4…  相似文献   

9.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麓的雷鸣寺泉,纵贯全省,流经太原、临汾两个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其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全长675公里,是山西的最大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是25.9亿方,但含沙量高,年均每立方米含沙27.5公斤,径流季节变  相似文献   

10.
题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测定了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含沙量(即每米3的洪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治理环境之前,他们共采集了40分米3的水样,称得其总质量为40.56千克,已知干燥的泥沙的密度是2.4·103千克/米3,试求洪水中的含沙量是多少?分析m=m泥沙+m水;又泥沙不溶于水.则  相似文献   

11.
在《海淀名题全析全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70页上有这样一个题目: 为测定黄河水的含沙量(即每立方米水中含沙多少千克)是多少,某校课外活动小组取了10 dm3的黄河水,称得其质量是10.18 kg,请你计算出黄河水的含沙量(P沙=2.5×103kg/m3)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原题的答案:2.95%. 原题的解析:设 10 dm3的黄河水中含有的水和沙的体积分别为V水和V沙,质量分别为m水和m沙. 黄河水含沙量的百分比为0.0295=2.95%. 其实原题的答案并…  相似文献   

12.
隆润国 《物理教师》2003,24(5):34-34
多种资料上能见到这样一题 :为了测定黄河水的含沙量 (即 1m3水中含沙的质量 ) ,取 1 0dm3的河水 ,称得其质量是 1 0 .1 8kg ,已知沙的密度是 2 .5× 1 0 3kg/m3,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河水的含沙量 .这是一道培养环保意识和物理应用能力的好题 .然而 ,此题存在明显缺陷 .本刊 2 0 0 0年第 1 1期刊有杜正国老师《何谓“含沙量”》一文 ,该文指出《海淀名题全析全解》对该题目 (见上 )所给的答案为黄河水含沙量的百分比为 m沙m =0 .3 0kg1 0 .1 8kg=2 .95 % ,但并非题目所问 ,并在文中解析出黄河水的含沙量为 3 0kg/m3.显然 ,上述两个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现在,提到“河南”,人们都知道它是指我国的河南省。除了黄河南边的一些地区,它还兼有黄河以北的部分区域,总面积约16万多平方公里。但在古代情况却并非如此。“河南”一词开始仅表示黄河以南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开始由表示黄河以南某一自然地区的习惯称谓而成了指代黄河以南某一行政区域的特定称谓;随着行省制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行政区划中的河南就兼有黄河南北的一些区域。而  相似文献   

14.
积时式采样器较好地解决了以水文缆道为测验载体的悬移质输沙率测验问题.本文以汉江下游某站使用调压积时式采样器进行悬移质泥沙采样的方法为例,分析了该站现行取样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改进其取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本研究方案,可以使悬移质含沙量测验精度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微控制器MSP430设计了一款针对水文水质的低功耗磁监测系统,可以完成多通道实时可控的磁场数据采集和传输。选择合理的供电方式和时钟频率、合适的外围集成芯片,并对软件优化设计,系统具有低功耗性能和良好的磁探性,能实现整个系统大范围、宽量程、高精度、低功耗磁场探测、监控等功能,对黄河等含沙量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其显著特点,一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亿t,占全国诸河总输沙量的60%。就世界范围的大江大河看,黄河的年平均输沙置和平均含沙量均居第一位。二是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三是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且造成了河道与水库的严重淤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学术界曾有"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的一场争论,起因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水色变黄,有关单位组织专家还对长江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令人担忧.现在来看,当时这场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争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启动,成立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委员会,开始长达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一 最近,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老校友余新河先生建议要根治黄河,他担任了“根治黄河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己捐款一千万港币,以为提倡。他认为黄河的病根在于河底的淤沙无法清除,想搞一个利用河水自激、自动去除泥沙的装置。《老残游记》作者治理黄河时,用“束水攻沙”的办法成了大功,恐怕就是这个原理。我说给余新河先生听,余先生深有同感。因而更加激起我对刘鹗根治黄河理想的探讨。今就此问题,叙述如下。 刘鹗先生是清末的小说家,且精通数学、医药、甲骨文及水利。提起水利是与他的家庭出身密切相关的。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在河南省作了40年的地方官,从祥符县知县、开封府知府到河南布政使,可以说一辈子都在与黄河作斗争,所以深知治河的原理,曾著有《治河舄议》一书。而刘鹗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从小随父在黄河边长大,黄水泛滥给灾民们带来的苦难以及父辈们的治河技艺,无疑在他幼时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后来在治河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鹗先生注重调查研究和执着钻研精神,为他后来治河技术的提高和治河学术的造诣提供了先决条件。例如:当时很多人对黄河水的含沙量说法颇不一致,有的文献说是“斗水六沙”,有的文献却说是“洪涨期泥占八”。而刘鹗在《治河五说》中,用生动的  相似文献   

19.
1例题选析例1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特测定黄河水的含砂量(即每m3中含砂的质量)。某同学取了10dm3的黄河水,并且称得其质量是10.18kg试计算黄河水的含砂量(已知砂的密度ρ砂=2.5×103kg/m3)。解设10dm3黄河水中砂的体积为Vdm3,则含水的体积为(10-V)dm3。  相似文献   

20.
秦建辉 《物理教师》2005,26(9):0003-F0003
本刊2000年第11期和2003年第5期分别刊登了《何谓“含沙量”》和《再议“含沙量”》两篇文章,两文都讨论了如何计算河流的含沙量问题,由于对“含沙量”理解的不同,以致产生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在《再议》一文中,给出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到底哪一种方法正确。却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