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个人神话”而称中国文学为“民族寓言”,并指出了其历史根源 ;同时 ,他比较了第一世界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杰姆逊提醒美国的理论家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文化 ,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强调 ,以便为其“全球化”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杰姆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但他对“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华燕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39-43,61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化”风气的盛行,文学批评渐渐被大众冷落,其存在的价值也遭到了质疑。面对这种境遇,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提出了自己的救赎之方:让文学批评重新回归文学。他从批评语言和批评的文体入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定位进行了反思,并尝试探究这种“文学化”的批评在文化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六月十四日至七月十日,我院举办了美国文学研修班,由美籍教授詹姆斯·邦伯格和他的夫人多丽丝·邦伯格副教授分别讲授了《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和《英文写作》课。在此期间,邦伯格教授还先后作了“美国现代和当代作家概况”、“美国文艺批评”、“西方文学中的宗教问题”等专题报告。来自华东、西北、西南地区部分高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伊莱恩·肖沃尔特是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和事业成就几乎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同步发展。她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最大贡献和理论成就是挖掘了女性文学传统、构筑了妇女文学大厦、创立了“女性批评”,倡导了女性文化。因此,对她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不仅能使我们知微见著地了解到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为我们审视、反思中国当代妇女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林艺婷 《英语广场》2020,(26):13-15
《瓦尔登湖》是梭罗对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记录,梭罗在书中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写,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尊敬和热爱。生态批评主要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文学文本,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中外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瓦尔登湖》中的“豆田”和“湖”两章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8.
樊晓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3):7-8,14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聚焦美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位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文学声誉和人们对他作品的批评接受历经了从大起到大落,再到大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菲茨杰拉德”现象即使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通过对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剖析和对其主要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菲茨杰拉德现象”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思索以及“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产生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国非裔作家和美国文化批评家,为美国非裔文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对美国非裔创作有意识的艺术进行深刻思考,并且论述美国非裔的文学创作及其种族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约翰逊肯定美国非裔的种族文化背景的独特价值。他呼吁美国非裔艺术家们将非裔的种族文化背景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创造兼具艺术性和宝贵文化价值的作品。事实上,约翰逊对美国非裔有意识的艺术、美国非裔的种族文化背景的思考与阐释构成其批评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提供了一扇研究美国非裔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云南本土作家杨杨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一直秉持真诚务实的文学理念,擅长把文化学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在散文与小说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是“新散文”写作的重要参与者,其散文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文体探索意识;而魔性与诗性融合的小说创作着力于发掘人性的深层因素,真诚地呼唤人间的真善美。杨杨从文学地理学的视域出发,善于发现与填补空白,他扎根滇南大地,建立了个人的文学坐标体系,其作品地域文化特征十分明显,为当代云南文坛所瞩目,也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剧烈变动、传统步步解体的时代,往往会产生一些站在两个社会或两个时代边缘的痛苦心灵,继法国文学中的“世纪儿”形象、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我们发现美国文学中有独特的“逃避者”形象,《飘》中的卫希礼是其典型代表,他的形象特质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映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因素,而且集中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冲突,传达了变化万千的美国社会既蕴藏着无限生机同时又令人痛苦和困惑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差不多伴随了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全过程。在量的积累上,他的批评逐渐显示出了清晰而鲜明的风格,“作品论”中的“细读”品格体现的别样的批评理念,既寄存着他个人的文学理想,也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主义”批评的反照镜子。尤其他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立“史”的尝试,从实践的层面,可能给“重写文学史”之后的再重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中西方评论界重点研究的是他“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特别是他四部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批评方法主要是西方女性主义,对哈代小说女性人物的界定主要是“传统女性”和“新女性”。今后应将哈代小说中的全部主要女性人物纳入研究范围,重点是主要女性人物性格与思想的个案研究、女性人物的分类研究、女性人物性格和思想共性的研究、哈代女性观与爱情婚姻观的演变过程及形成根源的研究。在批评方法上应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当代女性学研究方法为主,注重不同批评方法的交叉与融合。同时,应注重从中国特定文化语境的角度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文学名刊《丈讯》的“编辑室报告”既是言情的窗口,又是载道的园地。《文讯》的办刊方针通过“编辑室报告”得以进一步的呈现,它站在民间立场,为丈学发声、为文化建言,扮演了文学守卫者、文化建设者的鼓与呼的角色,成为文学人的联络处、信息站和文学风向标;它的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越位出文学文化本位,呈现“干预政事”和建立媒介“文化领导权”的特点,在台湾文坛构建了准“文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是二战后美国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始终把文学看成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认为文学谈论的是个人与文化之间处于危机的道德问题。他的批判性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与个人、社团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他对狭隘的犹太人意识的超越,对自由主义、现代主义不遗余力的批判,都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他独特的批评立场和人文视域。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基础上的发展,它更注重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作用,将文学看作一个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首先它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经济分析,使文学研究回归本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产生,历史文化学批评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中,加强了文化认同,并对新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简.奥斯丁与帝国》中,赛义德以后殖民批评的视角,采用“对位阅读”的批评方法,对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地理”“、空间”体系概念,分析阐述了“叙述与社会空间”的关系。赛义德对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的理论见解,以及对文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化策略,使文学和文化批评具有广阔的历史文化视域。赛义德的《简.奥斯丁与帝国》为后殖民批评的美学分析提供了经典范例。该文结合这个范例,研究赛义德的“对位阅读”批评方法,不仅对于透彻理解他的后殖民理论有所助益,而且对于我们的文学批评方法的丰富发展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创作中 ,既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 ,也有主张文学服务社会关注人生的作家 ,同样 ,在文学研究领域 ,既有就文学论文学的专家 ,也有于文学批评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学者——谭邦和兄就属于后一种学人。在“漫游”逝去的古典文学星空”之际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文学研究 ,来更好地保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更深刻地反思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和正在经历的当下的“人生”。这一文学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他文学批评的切入角度 :“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研究文学”。书名《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