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古老的医药学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古代文献不仅给后世留下了“神农尝百草 ,始有医药”的传说 ,而且有关于宫廷医事制度的记载 ,上下五千年 ,我国的医学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医学典籍。这些凝聚智慧的著作 ,是我国古代医学辉煌发展的见证。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医药学有了迅速发展 ,一批医学典籍相继问世。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 ,就是这个时期关于经脉、医方和医疗体育的专门著作。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还是战国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2.
李零 《中国文化》2014,(1):57-79
中国经典,天文祖《尧典》,地理宗《禹贡》,《易传》道阴阳,《洪范》序五行,对中国思想影响至深。它们除《易传》附於《易经》,皆在《尚书》中,《禹贡》居其一。中国古代天下观,最初的表述就是《禹贡》九州。  相似文献   

3.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学的科学价值董英哲中医学源远流长,约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病魔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事业的发展作...  相似文献   

5.
正《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  相似文献   

6.
田静 《华夏文化》2001,(1):45-47
养生学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宝贵成就之一。《吕氏春秋》对养生学极为重视 ,书中有多篇谈到养生思想 ,其养生论主动、健康积极 ,富于科学精神。究其因有二 :一是秦人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医学理论科学实用 ,为该书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吕氏春秋》之所以重视养生 ,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养生制约君主的生活行为。《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集中反映在《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五篇中。《本生》篇名意即把生命当作根本。篇中认为外物既可养生 ,又可伤生 ,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人与外物的关系。《重…  相似文献   

7.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8.
德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观念。从《尚书》等古代史料来看,德观念的被重视及其被人们较为普遍地论及,是在周人取得统治以后。周人在总结殷亡的教训,周之所以取代殷商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德是永保天命的根底所在,从而,使“尚德”成为周人的国是之一。而德观念被发展成为相对系统的理论,那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实现的。孔子关于德的学说,从较远的渊源来讲,无疑与周初就有的德观念相联系,但直接相承的却是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一研讨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不仅仅是对德这一观念的概念分析,同时涉及到春秋时人们对德的基本认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执古之道,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是老子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是他由史而哲的逻辑自觉。武占江著《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色》指出:"作为哲学突破时期的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老子的这种过程、事件哲学与早期阴阳学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种二分法,探讨事物的对立、转化。"老子的执御之说,也是他实证逻辑的思辩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文字、经典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秦始皇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便于传播中华文化。文字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的畅通,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探究社会人生问题为主,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特色。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教育  相似文献   

11.
慧远,是我国东晋时期继道安之后著名的佛教领袖。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因果报应学说、沙门不敬王者论以及法性本体论。其因果报应学说对我国东晋以前的感应等迷信思想有吸收和利用,这与他从小“博综六经”(《高僧传》卷六《释慧远》)深谙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他时常援儒道证佛。佛教根源于印度,不同的土壤,使得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淮南子》一书充满着辩证思维色彩,它既继承了老子两两相对的理论学说,又将其延伸于实际事物中。《淮南子》在继承《老子》一书的基础上,充分阐释了自己"阴阳合和"的观点,并用辩证理论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老子》一书中,对辩证理论的阐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而在《淮南子》中,对阴阳相对理论的表述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相似文献   

13.
释说“巫山云雨”王兴亮求雨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国之大事,在把与戎",求雨祭祖是保证雨水充足,农业丰收的必要祭祀活动。我国古代的求雨活动,充分地发挥了阴阳观念。在阴阳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早期求雨仪式的一些主要内容。最早的求雨,是以男...  相似文献   

14.
正《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后文简称《吕》),是战国末期秦文化代表作,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百家学派传人共同编撰而成。它融综创新了诸子学说理论,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和《六论》三个部分,围绕修身理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管理目标,形成了一个天、地、人和阴阳、五行两种模式共存、系统而包容的独立文化理论体系。在这个集腋成裘、取众出一的理论体系中,有关人才思想著述甚丰。《吕》书分别从贤人  相似文献   

15.
扉语     
认识本国和全人类优秀文化的价值,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此发掘得越深,则人的精神生活越加充实。经过岁月洗炼的人文经典,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们以其简洁的语言文字讲述深刻的人生道理,给人带来无穷的活力。在充满技术功利化的世界中,古代的人文经典可给人的心灵以不竭的灵感,并引进到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16.
张宣 《华夏文化》2003,(3):62-63
某某同志 :承你多次送给我《华夏文化》 ,我也常常读它 ,留有好印象。最近又把没有读仔细的两期——— 2 0 0 2 .4期和 2 0 0 3 .1期摘要重读了几篇 ,感到有几篇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探讨相当深刻 ,立论也较精当 ,实合我心 ,使我受到良多启发。这里向你简谈一下 ,供你参考 ,并请你批评。(一 )是对我国古代哲人和文学家在价值观和美学思想方面的发掘有深度。例如 :0 2 .4期高照的《庄子能使你快乐》 ,申屠青松的《读 (杨恽 )与孙会宗书》 ,0 3 .1期汪沛的《古代诗人的心路历程》都是。《心路历程》这一篇提纲挈领提出了“以身殉志的屈原”、…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经典,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以此看《论语》,它蕴含着研究的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前者主要指《论语》思想产生的时代视野-认知方法、返本开新的损益方法和以"事件为本体"的经验讲述方法;后者首先指《论语》的文化语境、文本语境、篇章语境的还原方法,其次指《论语》内容的后证法、前证法、同证法和自证法。后证法指以后世观念及研究成果为依据证明前人成果的得失,这是研究《论语》时最需慎用的方法;前证法指运用孔子生活时代之前的文献来证明《论语》思想;同证法指运用孔子同时代文献来求证《论语》思想。自证法指以《论语》自身内容来证明或澄清《论语》思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梓 《寻根》2007,(2):12-15
很多权威的辞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都把蒙学说成是学校,这实在是狭了一些。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我国古代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其中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岫峰  许思来  刘鹤年 《寻根》2007,(5):132-135
被视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三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和《黄帝外经》,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载体。汝州崆峒山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儒学文化与道学文化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两大文化传统,二者互补互济,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体系统。《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学肇起于黄、老、庄的思想学说,其所建构的“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