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有理论认为热环境对耐力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是不利的;如果皮肤温度高出环境温度,散热就会减少,热量就会堆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在炎热的夏季举行,届时运动员有可能要冒着超过30℃的高温参加比赛。另外,如何给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运动员降温以提高运动水平,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今出现了穿着降温背心,预冷降温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本实验就是比较热身和降温两种赛前准备方式,对热环境下耐力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冰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头部伤患时有发生。国内对人脑颅骨抗冲击强度的实验研究较为少见,特别是应用到体育运动中尚未见到。为了进一步改进冰球运动员防护帽的设计,使之戴上更安全舒适,我们设  相似文献   

3.
所谓“赛前状态”,就是运动员比赛之前出现的并对面临比赛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这是运动员的一种反应,它可能在比赛活动开始之前和在比赛过程中加强各机能系统的活动及其调节能力,但也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往往在离比赛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运动员就由于考虑面临比赛的意义而开始感到情绪不安,为争取获得好成绩而焦急起来,心里盘算着自己上场时准备采取哪些方案。这时,有许多运动员认定自己在预赛或试跳中会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4.
对射击运动员苛求心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击运动员苛求心理是射击比赛中常见的一种不利运动员技术发挥的心理现象。射击运动员苛求心理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整体苛求和单发(组)苛求两种。 整体苛求:整体苛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为整体比赛所设置的目标不合理,心理定向不正确造成的。当运动员对整体比赛活动出现整体苛求时,他所  相似文献   

5.
运动竞技的根本目的是比赛取得好成绩。比赛情境的特点使运动员处于高度的激情和紧张状态之中,运动员的激情和紧张等心理因素又反过来影响他的比赛成绩。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常,有75%以上是心理因素干扰造成的。本文专就运动员比赛情绪这一因素进行心理分析。一、观众对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影响观众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观众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系统,又有那么多不同特点,却常常表现出一种整体一致的行动。正是这种整体一致的行动,形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自我参赛角色定位:全新挑战,冲击到底运动员对重大比赛的感觉需求程度:渴望趋近,主动投入运动员对重大比赛的自我效能感:特色自信,从容应对运动员临场应变的意识储备:快速适应,把握节奏  相似文献   

7.
篮球意识的锻炼和提高,只有在有攻守对抗的情况下,在比赛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小型比赛训练模式是简化的5人制比赛,是一种渐进过程,是逐步走向真正比赛的最好训练手段。小型比赛训练模式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大量接触篮球的机会,同时可以产生许多比赛局面供运动员识别,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篮球比赛场景,所以它是青少年运动员提高篮球意识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所谓"赛前状态"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因即将参加比赛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现象,是运动员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高中时段田径运动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赛前心理训练,在赛前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焦虑状况,如出现睡觉失眠、肌肉僵硬、小便频繁等一系列赛前焦虑特征,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运动技术水平,所以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不单纯地取决于运动员战术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躯体  相似文献   

9.
<正>一、跆拳道比赛节奏的概念跆拳道比赛节奏是指在跆拳道实战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组合与组合之间的时间间隔关系。双方运动员通过克制、反克制移动,将快与慢、单向与多向因素按一定规律掌握比赛节奏,根据比赛中的具体情况,合理而迅速地调整比赛节奏的能力。在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比赛节奏是影响运动技术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节奏不具有空间特性,所以一般容易被运动员和教练员忽视。跆拳道比赛的节奏可分为运动节奏和攻防节奏两种。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国际田径比赛还是在国内田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投掷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的一瞬间,大喊一声,顺势将器械投出去。运动员的喊声,通过声音的响度刺激对发挥自身运动能力所产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声音效应。 一、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效应 从运动心理学原理来看,运动员比赛中发出的喊声,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是振奋精神、最大限度发挥运动能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国际田联竞赛改革思路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服务 田径比赛的产品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或者是产品要服务哪些方面?我个人认为,一个协会(如田径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它是个服务单位,它要为哪些人服务、为哪些方面服务? (一)比赛的直接对象是运动员。一个比赛的好坏首先要看是否有利于运动员出成绩,能否增加运动员对比赛的兴趣,比如比赛奖金设立问题、运动员接待问题等等。如果不能吸引运动员,比赛就没有生命力。国际田联曾经有个比赛叫世界杯马拉松赛,是在 1985年设立的,但是1995年就撤消了。为什么?因为它不能吸引世界著名运动员参加,原因是世界上已经有…  相似文献   

12.
综括前两章,各项速滑比赛时男、女运动员的心率均在180~200次/分之间,平均速度为8~10米/秒。包括跳跃、旋转在内的花样滑冰单人自由滑,运动员的心率是180~190次/分,平均速度为4~6米/秒,其总滑行距离男运动员约1500米,女运动员约1000米。冰球运动员每上场一次的时间约为二分钟(全场上场次数共约二十次),平均速度至少是7米/秒,心率是190~200次/分。统观三种滑冰比赛,运动员至少是以180次/分的高心率进行比赛的,它意味着呼吸机能亢进而摄取大量的氧。本章就各项比赛中运动员的吸氧量及做为反映运  相似文献   

13.
余洋 《体育世界》2007,(4):52-53
科学的补水有利于保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运动能力和延迟疲劳。合理的补水方法是在训练或比赛前20-30分钟摄入400-600毫升的水或饮料;运动中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10-15分钟饮用150-200毫升的水或饮料;比赛间歇中,饮料以糖-电解质饮料为好,温度在8℃-14℃为宜,糖浓度低于5%;运动后补水量最少为丢失体重的1.5倍,不宜饮用冷饮来解渴和降温。  相似文献   

14.
冰球运动中的身体训练,这是指使运动员达到并保持那样一种身体训练程度的过程,这样训班程度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比赛的速度提高和频繁地身体阻截及凶猛冲撞的加强,迫使人们对运动员这一能力的重视,身体训练程度好的运动员在比赛时无论是进攻,也无论是防守,都能够是并且应当是积极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最高速度是当前和今后冰球运动的一项基本要求。运动员在比赛时所完成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他们要“狂奔”5-10公里。负荷量的  相似文献   

15.
一、比赛能力概述 运动竞赛是对教练员科学训练效果的客观展示与检验。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是展示训练效果和影响竞赛成绩的直接因素,又是教练员多年训练与培养的结果,是长期系统的专门体育-教育的结果。只有将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纳入运动员多年和全年训练计划的始终,才能为运动员成功地参加比赛提供保证,为在重大比赛中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创造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离不开竞赛,而在竞赛当中的胜负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由于皮划艇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期间要承受很大的精神负荷,为了使运动员适应瞬息万变的比赛形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本人通过10年的运动训练、比赛的体会和对其他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心理状态的调查,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是战胜对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排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战术意识是排球运动员必须具备且需要不断提高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水平得到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从训练、比赛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排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400米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难跑的项目,因此,专门练这个项目的人不多。从历次全国比赛中参加400米跑的运动员来看,一种是由100米、200米的运动员兼项;另一种是由中跑运动员跑。在各省、市、自治区队里,以400米为主的短跑运动员不多,这也是我国400米比较落后的原因之一。另外在训练方法上也存在着这两种情况:用跑100米、200米的运动员去跑400米,速度不错,但速度耐力明显地不够,比赛中表现为前快后慢,成绩一般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排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度的技巧性、严密的集体性、技术的全面性、激烈的对抗性、攻防的两重性等特点的比赛项目。运动员要根据比赛的瞬息变化,迅速地做出适应于不同情况的各种技术动作,因此它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反应能力。我们根据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反应方式,划分为两种反应形式:即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一次反应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反复练习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在篮球比赛中,罚球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得分方式,运动员可以在没有对方球员防守的情况下进行投篮.在激烈的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往往在一场比赛中需要完成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罚球.罚球的得分在比赛总得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罚球命中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如何让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更好地完成罚球,更好地理解与控制比赛已成为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