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对余光中《布谷》一诗的读解陇西师范学校汪海峰新编中师语文教材《阅读和写作》编入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布谷》。这首诗借助布谷鸟的啼鸣这一独特意象,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读解这首诗的关键,我认为在于分析和理解诗中拟声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诗三首>,是一组学生自读课文.所编排的三首诗歌的内容、意象比较含蓄、隐晦,有的具有象征意义,有的具有多元化的理解.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鉴于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阅读、抓点理解的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本课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整体阅读中说出自己阅读这三首诗后的兴趣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然后就理解上的分歧点,分小组合作探究,从而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读音准确、富于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句的情味和涵蕴之意来。2.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整首诗表达的意象。3.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把握两首诗蕴涵的哲理。4.背诵这两首短诗。学习重点1.准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2.理解其表达的哲理和意象。自读程序1.要求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对诗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将“自读要求”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亦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定目标,教者适当点拨,更能形成学生自读能力。)3.指导学生自读两首诗,达到相应目标。①感受性阅读全文,初步把握两首诗的…  相似文献   

4.
曾坤 《语文知识》2015,(1):75-76
杜甫诗集中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写东岳泰山的诗,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其为:"公集当以是为首。"浦起龙的评价虽有一些拔高,但该诗写得很成功当是千载不刊之论。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起初笔者发现,学生认为这首诗很难理解,于是笔者便引用王维的《终南山》诗,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快速地理解了这两首诗,而且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终南山》。下面将这两首诗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由五首古诗组成,属于阅读性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赏析,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古诗五首一、悯农教学建议:1.这首诗浅显易解。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学。2.课堂上教师讲解要抓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为什么“农夫犹饿死”?3.在讲读前教师可简介时代背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4.课后作业第二、三题可在预习中解决。第四题可在学完第一课后填写。二、蚕妇教学建议:1.这一首诗,语句浅显,学生不…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细致品味重点诗句,把握全诗所表达的中心。3.学习这首诗,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了解赏析新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这首诗,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准确理解关键诗句。【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4.课堂…  相似文献   

7.
赵镜中 《小学语文》2011,(10):60-62,54
一、童诗是为儿童写的诗还是给儿童读的诗? 什么是童诗?我们常理解成“为儿童写的诗”,这样说也没错,只是有点刻意与狭窄。从很多的阅读经验里发现,有很多给孩子阅读的诗,当初写成时,并没有想到读者群中还包含了儿童,可是儿童就是喜欢读。就这个观点来看,把童诗说成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可能更贴切些。其实,真要去区分童诗与成人诗真的很困难。例如下面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朱熹《春日》等三首诗以物喻理,物态宛然,理意深邃,诗味浓醇,是烩灸人口的好诗。陆、朱鹅湖之会、铅山之晤期间所写的三首诗,虽诗味欠醇,但鹅湖陆、朱之辩未留下详细记载,这三首诗有重要的理学史价值。这些诗,以诗载道,多铸字精炼,以浅文作深语,或简言深蕴,或借代曲指,不易捉摸作者真意。笔者对这几首诗谈些粗浅理解,并尝试英译。为便于译诗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所蕴哲理,译诗后附了些必要的注释与简介。  相似文献   

9.
王玲 《文教资料》2006,(28):144-145
教学背景: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讲述了一个有关幸福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喜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具有多重性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不例外,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海子写给女友的爱情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表现海子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积极昂扬的追求,与痛苦无关;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歌唱生命、幸福的同时表现了诗人生活上遭受阻力的痛苦;甚至还有人执著于海子的死,将这首诗当作海子的遗嘱来理解。其实,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有人说阅读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  相似文献   

10.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形象的认识规律。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再逐字逐句推敲,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要认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以’99诗歌鉴赏题为例,第8题要赏析杜甫的《漫成一首》,是一首写景诗。近年来诗歌鉴赏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的写景诗,这是共同点。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  相似文献   

11.
在接受美学中,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便是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去找寻作品的价值所在,也就是重新塑造。对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便可以为读者营造出重新塑造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2.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 ,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 ,真甜 可是 ,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 ,亲爱的 ,我猜 ,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这首诗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中最难理解的一首 ,包括参考书在内的许多资料都没有明确的鉴赏 ,大多模棱两可 ,“王顾左右而言他” ,同学在阅读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这首诗或类似的诗作应该怎样去阅读理解呢 ?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展开讨论。狄金森的诗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被人重视 ,而今她被看成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 ,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相似文献   

13.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1)这首诗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请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紧扣题目实写早春景色。首联“诗家清景在新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杨润兰 《西藏教育》2008,(11):41-41
《诗经·卫风·氓》这首现实主义的完美里巷情歌,长期以来,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笔者在阅读教材时发现,对于诗中的一些词句的理解还有以下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唐惠忠 《考试》2010,(7):20-22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中选录了李白的一首《峨眉山月歌》,在讲析这首诗歌时,很多学生对这五个地名在诗中的作用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历代的诗论中,这首诗都因四句诗包含五个地名而被推崇为“绝唱”,而这五个地名更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阅读怎么会是创作呢?当阅读中产生了问题,解决了,并把它写出来了,阅读就是创作。教学人类第一首诗《弹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逐步认识这首诗歌,并朗读诵读、理解诗意、探索创作,使学生明白诗人有独特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不是读读背背古诗所获得的枯燥的词句、抽象的意义,而是体会到诗歌是情感的流淌、表达的灵动,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2006,(5):35-37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形象?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