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略论中国宪法权利思想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宪法权利保护现状的不尽人意之根本原因不在于宪法本对权利的规定完善与否,而在于中国宪法权利思想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限权”思想的缺失,简单的多数理论的失误,“公民享有反对国家的道德权利”思想的缺失。造成这一系列缺失的症结是权利哲学——“权利至上”的自然法理念的缺位。中国宪法必须在以上几个方面予以改革和完善,为将来的宪法诉讼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教育权利是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的基本范畴。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权利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学校、学生的教育权利的研究,而对家长教育权利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公共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公共权利在里面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权利的作用;也是因为民众(包括家长)对家长教育权利,以及家长教育权利与公共教育权利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但随着近年来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社会消费的个性化趋向,家长教育权利问题逐渐引起重视,这也是在“择校”、“就近入学”和“家校合作”的现实层面的冲突中引出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的教育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随着高校与在校学生之间纠纷诉诸法庭案件的逐渐增多,依法调整高校与在校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违宪审查途径保护学生利益,对于学生教育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维权行为包括了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行为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的维权行为。大学生们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同时,也要“认真地对待权力”,维护国家赋予学校管理的权力,这是学生应履行的义务,需要“为权利而尽责”,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民主化时代给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关注学生权利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深化“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尊重和回归学生权利。树立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理念是协调教育与学生权利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魏文彪 《师道》2014,(1):32-32
近日.北京民大附中在学校贴出“禁止学生购买外卖”的通告,引发不少学生热议。对于这一禁令.民大附中官方通知中的缘由解释是,“防止学生误食不合格、不卫生食品等造成意外后果”。而学生们纷纷表示有苦衷:“去哪里吃东西是我们的自由.而且学校食堂的饭菜实在太难吃了。”(见《北京青年报》)按说.学生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学校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许多大中小学的教室里,都张贴着学生守则。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守则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呢?没有明文写出来。学生有没有权利?当然有,不仅有,还很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有规定。那么,教室里为什么只贴着一张“学生义务书”,而没有一张“学生权利书”呢?  相似文献   

8.
如今,国人仿佛已步入张扬个性权利的年代,这也许与以往我们对个性权利禁锢得太深有关。可是,对于某些个性权利过分的放纵或屈从,实际上就形成了对另一种正当权利的干扰和侵害。《江南时报》5月7日报道,因南京一大学生在“帖子”里说大学校园里的自修室快成了“情侣包间”,尤其是情侣学生在教室里过分亲密的动作和语言,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自习效果,而且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因此他建议学校专门辟出一间“情侣教室”,以供这些情侣学生享用。谁知这一略带调侃的建议,竞引来众多的赞同者,于是有无必要开设“情侣教室”就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了。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法律文化和语境的差异是寻找各自权利意识形成发展的根源,肯定中国古代社会民众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不能以缺乏“权利”一词而贬低民众的权利意识,要从不同的语境下解读。从中国现实入手通过培育公民社会、维护宪法权利、树立法律权威、完善司法保障体系等途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权利意识,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国内外有关保护学生“学习权利”的法律规范,分析了保护学生学习权利立法的基本理念,认为只有从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层面入手才能全面完整地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指出从内部环境层面保护学生学习权利实际上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权”的界定问题,同时还对学习权的法律意义做了分析界定,为我国将来的相关教育立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景 《天津教育》2006,(3):14-15
在学校中,学生的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却浑然不觉。学生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保障学生在学校的合法权益?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围绕“学生的权利”这一话题展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权利张扬的时代,通过广告征婚是社会个体充分利用法律权利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方式。解读一则富翁征婚广告中征婚人的基本状况以及对应征者的条件要求,认为富翁征婚,在利用法律制度追求个人权益同时,亦带来对社会道德的贬损,进而探求富翁征婚行为发生的三个制度性因素:法律对权利保障的加强,社会个体行动意识的觉醒和“泛法律主义”下的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权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这等于是同一语的重复,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受教育权的明晰概念。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权利”一词大体上是消极的或贬义的,如“接之于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或尚仁义,或务权利”。英文中与权利相对应的单词为“right”。[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育教学权也是人民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核心权利之一。社会对教师的这一权利应充分给予保障。《教师法》第八条还规定,人民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人格”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的义务。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因行使教育教学权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案件的报道在数量上似有上升的趋势,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15.
“知乎治校”现象折射出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权力—权利”互动方式的失衡。“知乎治校”现象反映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在法律关系认知上存在张力、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良性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学生参与权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知乎治校”现象启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学校主动赋权、学生有序参与的治理体系。高校与学生要树立“治理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以“权利—义务”为遵循的治理框架,打造以协商对话为基础的“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法律文化的产物,constitutional civil rights有其独特的自然法背景。本文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宪法史和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实务见解的梳理与综合分析,认为将constitutional civil rights译为“公民权利”属于误读,它混淆了依据人的属性和依据公民资格而获得的权利之间的道德区别。应将其译为“私人权利”,明确这一权利体系的前国家与超国家特征,使其区别于实证法律传统之下个人依赖作为政治社会成员资格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并区分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之间的差异。在法官的解释下,constitutional civil rights还呈现出开放特性,是一个能够感应时代变化的、发展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依然存在,“减负”工作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学生负担过重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学生作为公民应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而“减负”与维护学生的权利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因此,应从维护学生权利的视角认识“减负”,并依法推进“减负”。  相似文献   

18.
一、学生能正确理解“权利”这个词吗?查阅辞书,对权利是这样解释的: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权利”是由权力和利益组合起来的,行使某种权力,得到某种利益。我个人认为上面提到的“六种情况”只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权力.学生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呢?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中小学教室里,都张贴着学生守则。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守则规范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呢?学生有没有权利?当然有,不仅有,还很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有规定。那么,教室里为什么只贴着一张“学生义务书”,而没有一张“学生权利书”呢?头一段时间,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在小班化教学中赋予了学生六项课堂权益,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这些尽管有争议…  相似文献   

20.
学生失去思考的权利 ,由来已久。首先是教学方法的陈旧———所谓“教”师教育。其次是伪圣化教育大行其道。如何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要变“教”师为“导”师。其次 ,要坚决反对伪圣化教育。总之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就是要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