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党岱  杨丽 《文教资料》2007,(25):87-89
崇高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优美、壮美有相通之处,但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伟岸,并且在审美表达中更深刻,更富于理想性。崇高也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真正具有崇高美的音乐,正是那些对人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切思考和关注,并且在这种思考和体悟中体现出的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与命运的抗争等的生命之本真。  相似文献   

5.
我们把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性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分为优美和壮美。那么,优美和壮美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二者的审美特征不同。所谓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而壮美具有与优美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中,对优美的特征作了具体的界定。他说:"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  相似文献   

6.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7.
<正> 优美是相对于壮美而言的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我国古代文论、画论称之为“阴柔”、“秀婉”,也称作柔性美或秀美。优美不同于壮美,壮美是矛盾的、不和谐酌,其美感的主要特点是“痛感”紧压后产生的一种快感;而优美则是柔顺、和谐的,它是一种单纯的愉悦,其美感的基本特点是“轻柔和谐”。壮美事物的基本特征一是“大”,二是“力”,体  相似文献   

8.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和乐器训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与认知发展;不仅如此,从审美的神经机制和生理反应来看,音乐欣赏中的美感体验还具有临床上的放松与干预功能。音乐美感体验的诸多重要功能启示我们未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扣人心弦,温润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以具体演奏器具为主的固定选题模式,强调产地对乐器之性质、乐理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对乐器功能与演奏过程及其具体的审美感受的描述,对“乐”与“自然”和“人”三极关系的重视等,是《文选》音乐赋主要作家所共同遵守的创作程式。音乐赋亦体现了由以悲为美、特重伦理到追求中和之美、哲思浓郁,到由崇高美向优美转型的两汉魏晋审美变化。从各重其“器”到“琴德最优”,到特重人自身的音乐结构,则反映了审美主体由关注外在自然到希图借助外物以探究宇宙自然至理,到通过对人自身的彻底肯定来张扬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这种两汉魏晋审美思潮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一、培养审美情趣,获得美感体验音乐与其说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不如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其比别的艺术形式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人的心灵。同时音乐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它用情感陶冶心灵,培养美的情操。这种美的陶冶,虽  相似文献   

11.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关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2.
游戏与活动是全面实现审美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游戏是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对立的概念。审美活动是通过形象把握现实的一种活动。游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可以消除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是连接优美与崇高的桥梁;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王国的必要之路。人在艺术和美的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游戏冲动”,可以帮助人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通过审美教育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使人性的完善成为可能。从而使人从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审美的人”,实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学是中小学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音乐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能对学生启迪智囊,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并在美好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革命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音乐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文试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通过具体可感的美妙声音再现现实的生活图景。一曲优美的音乐作品,常常充满激情,富于理想,凝结着创作者的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与舞台     
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而舞台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相结合,这是一门学问。音乐是抒发人类情感最直接、最形象的艺术形式。我们常常会说音乐是对听觉的感性唤醒,的确如此,好的音乐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柴科夫斯基曾说:“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让人静穆。”听音乐、学习音乐的过程都是一个有关审美的过程,而良好的审美品位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风以化人”、“寓美于乐”、“寓教于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 ,则既要抓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和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 ,更要结合审美教育的特点 ,把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审美教育自觉地融入音乐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陆玉 《广西教育》2014,(9):126-126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作用于人的大脑,并通过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调适来影响人的情绪,进而产生一种“美”的律动与幻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的这一特点,使儿童的音乐启蒙在“听”的环境中开始。  相似文献   

18.
庄子鼓盆而歌之举和“三籁”之说,体现了具有平民化倾向的作者发乎真情、率性而歌以复归于自然的音乐思想。他认同和欣赏民间音乐,其“张乐于洞庭之野”的寓言,既有对乐曲整体形而上的宏观把握,又涉及不同音乐艺术元素间的审美关系和基本乐理,其“流光其声”之说则标举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音乐艺术属于抽象的艺术领域,它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等特点,使审美者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音乐审美经验本质和功能的研究,认为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过程中有着“前理解”和“净化”的性质。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审美主体与音乐作品在感性样式上的相互契合,同时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酌人格。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笔者在初中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注重音乐的“三美”教育,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