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明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帝遗诏与即位诏的作用更加凸显,尤其在皇位更替之际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遗诏与即位诏关系密切,共同确保皇权的顺利交接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同时,两诏中有大量兴利除弊的内容,这集中体现了大行皇帝临终悔过之诚和新皇帝的图治之心.  相似文献   

2.
“禅授诏策”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南朝时期,达到鼎盛。此种文体集高度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文章从释名、总体特征、历史起源、模式化倾向、文献谱系、骈化过程等多个角度,全面研究南朝“禅授诏策”的文体意义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征伐匈奴的军队顺利通过车师一带,武帝派遣开陵侯成娩攻击车师,取得重大胜利。随后,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向汉武帝提出在轮台、渠犁实行大规模屯田,来巩固汉朝在西域的战果。汉武帝下了一道《轮台诏》,否决了此项建议。这道诏书被称为“罪己诏”或者“轮台罪己诏”,意谓汉武帝在这道诏书中承认自己过去所犯的种种错误,勇于自责,痛改前非。我们认为,把《轮台诏》称为罪己诏是不准确的。从《轮台诏》的内容看,这是武帝针对西域有关具体问题尤其是轮台屯垦一事做出回答的诏书。在诏书中,武帝没有表现出对过去穷兵黩武的悔悟,也没有反思自己一生过失,与罪己诏的差别很大。从《轮台诏》后的政策实践看,汉朝没有由此俨武休兵,仍然执行对外积极用兵的政策,只是规模略小。同时根据形势需要也重视农业生产。从《轮台诏》变成罪己诏的历史过程看,由于班固等历史学家自觉发挥史鉴作用,《轮台诏》被赋予悔过的色彩;由于杨万里等文人在诗文中运用典故,《轮台诏》最终变成了罪己诏。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204页第八行中提到“1669年,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即实行‘更名田’)。”如果到《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去查,可以清楚地查到康熙帝在位时间(1662~1722)。“康熙”即位在何年?$江苏大丰市新丰中学@方道林  相似文献   

5.
高帝五年诏中免除“诸侯子”的徭役并非鼓励关东人留居关中,而是为了优待关东籍士兵;《二年律令·户律》中的爵位田宅数并非授田数,而是对有爵者“食邑”量的规定;“高帝五年诏”不包括“又曰”后边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何易于焚诏     
[原文]益昌民多即山树茶~①,利私自入。会~②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④。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⑤厚其赋~⑥以毒~⑦民乎!”命吏铲去~⑧。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⑨铲去,罪愈重。吏止死~⑩,明府公宁免窜海裔~(11)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12)。”即自纵火焚之。  相似文献   

7.
宋僧释文莹在其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宋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遂使"斧声烛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悬案之一,留下了众多的疑点:太祖是否为太宗所弑?太宗即位是否合法?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休。文章结合宋代史料,以文献为依据,从史实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宋太宗为非法即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达延汗四岁丧父、七岁即位,其父孛罗忽吉囊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被杀;成化十六年(1480)二月,明将王越曾在威宁海子边奇袭“虏营”,险些使达延汗丧命。根据蒙汉史书的这些记载,可以确定达延汗的生年、即位年和卒年分别为公元1473年、1479年和1516的。达延汗本名为把秃猛可,其父孛罗忽吉囊名伯颜猛可。  相似文献   

9.
沈悦 《文教资料》2013,(32):181-182
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位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量颇多的求贤诏书。体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进取精神。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治国理念的指导下,选贤的标准又是内在不同的。在诏书之下,是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人才观的反映。以“求贤诏”为切入点作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探究西汉前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以及从文体学角度探究求贤诏书的写作文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罪己诏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两汉时期的罪己诏又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从汉代君主罪己思想来源、汉代罪己诏与政治生活、汉代罪己诏的意义等三个方面对汉代的罪己诏作一略析。  相似文献   

11.
清高宗执政初期,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其中,"三礼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即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体现。"三礼馆"的诏开,一则昭示了清高宗对其祖圣祖之文化政策,并最终完成了由理学向经学政治取向的转变;一则开启了学术方向上对经学特别是《三礼》学的有规模、成系统的整理和阐发。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三礼馆"的诏开对《四库全书》的汇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二世即位之年龄,学界多谓二十一岁,然考之史实则似不符。《史记》引《秦记》原作十二岁即位;少子即幼子说不易推倒;胡亥缺乏起码的政治和生活常识,是非不分,甚至难辨鹿马;胡亥无淫乱记载,也未曾留下后代;胡亥童趣未泯,思路幼稚。诸多迹象表明,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应可成立。  相似文献   

13.
严志芳 《文教资料》2009,(18):216-218
罪已诏是古代帝王以公开的方式进行自我反省、主动承担罪责的文书.被尊为"圣天子"的帝王何以能够主动公开颁布罪己诏来承担过错?儒家经典和帝王罪己诏有着很大的联系,天谴说、仁君思想以及中庸思想是帝王能够颁布罪己诏的内在原因,儒家经典更是帝王颁布罪己诏时所要寻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肃宗灵武即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仅从“马嵬驿事变”入手,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这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谬误之处,敬请多方指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捣京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在叛军攻入京师之前,唐玄宗带领王公大臣仓皇逃蜀避难,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事变”。对于这次事变,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马  相似文献   

15.
论汉武帝求贤诏的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诏是体现王权君威的最高级下行公文,讲究简洁实用.而汉武帝的诏文在作者自觉的学术化和文学化观念作用下,别具宏大之美.<文选>"诏"类所录二篇诏文均为汉武帝所作,<元光元年问贤诏>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焦虑与艺术排解;<元封五年求贤诏>取资于深广的学术资源并产生了巨大的效验.撰作于人才匱乏之际、高度肯定贤才的人格、文末对奉诏招贤的官员提出具体要求是求贤诏在颁布时间、作者倾向和诏文格式的共同特征,其个性则主要取决于作者本人的独特性格.  相似文献   

16.
太宗即位考     
宋僧释文莹<湘山野录>(以下简称<湘录>)记载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遂启千古之论端.太祖究竟因何而死?太宗是否有弑兄的嫌疑?太宗即位是否为合法继承?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遂使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笔者结合宋代史料,对以上问题略加考证,或有失之粗陋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鲍严淑 《文教资料》2014,(30):120-122
西汉前期,历代皇帝都颁布了数量颇多的亲自撰写的求贤诏。这些求贤诏虽然在治国理念、求贤标准、颁布背景方面有诸多不同,无一不体现了各具特色的人才观。从汉初求贤诏的具体内容出发,以文体学视野剖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进程,对借此探究古代公文与政治、文化千丝万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史》告诉我们:“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义,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本纪第四.太宗一》)意思是说,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原名是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即位的第二年改为赵炅。  相似文献   

19.
“靡不有初”是《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缩写,既做事有头无尾之意。毛泽东读《明史·杨爵传》写下“靡不有初”的批语。杨爵是明代著名谏臣,他曾向嘉靖帝上奏章称:臣奉使湖广,眼见百姓满脸饥色,提筐操刀,割取饿死路边的死尸以食。奏章描绘了一幅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嘉靖帝虚心纳谏,杨爵得到嘉奖,被提拨为监察御史。几年后,杨爵见当时奔竞成俗,赇赂公行,人心失礼,频年灾?而工程不断,人民饥饿难生,皇上疏于朝政,而臣下日益怠堕,中外涣散,言路不通的情况,又上疏嘉靖帝说:“陛下即位之初,励精…  相似文献   

20.
元和十年正月,柳宗元接到朝廷命其返京的诏命,迫不及待离开永州,沿途写了不少诗作。但是,诏命什么时候到达永州?沿途到底有多少诗?又以怎样的形式体现他当时的心态?都还有待厘清真相。是为三考:1.返京诏命到达时间考;2.诏追赴都诗歌考;3.体现沿途心态的四种形式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