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祖芸 《山东教育》2007,(7):126-126
读书,最好是读那些经典的史学著作,读那些历经时光流年沉淀下来的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书。这种书往往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你进行一种从灵魂到意识的交流,这样的感觉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的。经典的好书总是需要你用一种最为纯净的心态来品读,和这样的好书对话,其实就是一个使你更加睿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和文学结伴     
我童年的理想其实不是当作家,而是当音乐家、当画家。但是,最使我依恋的、影响我最深的还是书。我很幸运,我的姐姐是个文学青年。我五六岁的时候,姐姐已经读初中,那时候她不断从学校借各种书回来,像《红与黑》、《悲惨世界》等,我最初的阅读就是从姐姐借的书开始的。姐姐借回来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而且有时候我读得比她还快。虽然我的阅读是不加选择、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但  相似文献   

3.
寻找一本书     
有前辈学者就认为,书是读得完的。金克木先生就在《书读完了》一文中介绍了历史学家夏曾佑、陈寅恪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当然是指那些最重要的经典。而西方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其实也不过几十种吧。如果读这一百多本经典,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一个星期读一本书,一年大约有五十多个星期吧,这样一年就可以读五十几部经典了吧!花上两、三年业余时间,读一批影响了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经典,并不是多么难的事。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14,(5):158-159
作家魏微日前接受采访时说:文学书籍,我早年读得比较多。最近七、八年读的小说相对较少,反而经常涉及一些社科、历史类的书籍。我读书也是一阵一阵的,如果某段时间不需要写作,读得就会多一点。如果正在写作,就少读一点,通过阅读寻找文字的灵感。我把读书当成一件事情来做,是从当作家开始,但不能说我就是系统地读书了。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就像一丛柠檬草,仿佛有那么一股清新、淡雅的微风,吹入每个人的心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一时的身心乃至一世的性格。我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世界名著,虽然读的量并不多,但我自认为读得挺精。刚开始接触郭沫若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惊讶:书真有这么大的  相似文献   

6.
李镇西 《班主任》2011,(7):66-67
我们学校有一个自愿报名组成的读书会。大家定期围绕一些书籍交流心得,分享快乐。记得在今年三月的读书会活动中,有的老师问我:"有的教育理论书我读不懂,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读不懂就不要读!"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是我的苦恼,我也曾经为读不懂一些高深的理论书而自卑。后来我读博  相似文献   

7.
还是读书好     
最初读书,只是因为识了几个字,要用书本来印证自己不是文盲,是可以读几页书的人。一路读下去,到初中毕业时,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似乎读的书足够去应付任何层次、任何水准的探讨与交流,于是,便急于显示自己曾读过的东西,而忽略了许多不曾读过的文字与思想。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继续找很多书来读,读得懂的与读不懂的都用心去读。读得懂的,也许三番五次的品问之后,会有另一种体会;而读不懂的,我相信,终有一日会读得懂。哪怕一生只读懂一个字、一部书,那么,与浅薄便远了一个字、一部书的距离,这就是收获──这…  相似文献   

8.
做历史老师,喜欢读本专业的书。在我所读的史学著作中,能让我反复阅读,而每读必有所获的,首推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相似文献   

9.
正记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我也在阅读各类书。你们读过的书,时间一久,印象渐渐淡了,模糊了,到后来几乎淡忘,读了等于不读。我不是这样,书读得越多,知识的积累越丰富。为什么?你们读书不做笔记,读过就算;我读书都做笔记,所以与你们不同。做笔记是麻烦的,但做笔记有它的好处,要做笔记,不是把书看完了就算了,还得想想有什么可记的。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也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与书本打交道,与学生打交道。为了教好书,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俗话说:书读得好的,不一定教得好,但是,书没读好的,一定教不好。所以说:多读书才能教好书。  相似文献   

11.
编辑叔叔阿姨:您好!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就是每次去书店看到那么多的儿童读物,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您能告诉我吗?江西/王爽多读课外书对儿童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这并不等于说书读得越多越好,并非所有的开卷均有益处。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无奇不有。面对诸多的书籍,小  相似文献   

12.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 “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  相似文献   

13.
杨绛 《课外阅读》2015,(5):52-53
<正>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5岁女童苏菲雅(Sophia Moss),在一个学年里读了875本书,平均一天读2.4本书。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几乎都快被她读完了,不得不买新书满足她。小苏菲雅喜滋滋地说,大部分时间,我都拿来看书,我就是喜欢读书。据了解,小苏菲雅的最高纪录是,一星期可读完20本书。有时候,爸妈都看不下去了,因为该睡觉的时间,小苏菲依旧"读得忘我",舍不得把书放下来!小苏菲雅除了爱读书,也喜欢做研究。她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苏菲雅的宠物:关于超级  相似文献   

15.
一日上街,遇一家长,她问我:“老师,我的孩子经常看那些闲书,却很少见他读课本。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呢?”闻此,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个学期的努力有了成果:语文学习“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所以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筹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对书产生向往之心;开展读书小组活动,使孩子们读得有趣。现在听说他们在家时也爱看书,怎能不喜?忧的是农村家长文化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怎么才能使家长直观地感受到让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处并从心里支持他们读课外书呢?恰逢期中家访,我决…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读得再激动些,读得再兴奋些。"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读书,但读得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在朗读中没有任何提示和铺垫等,学生自主走进教材,直接朗读教材,有人称之为"裸读"。"裸读"单调、机械、生硬,导致学生无动  相似文献   

17.
课外阅读     
一、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短文一:我喜欢书(节选)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两遍;读两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能读出其中味道来。《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工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然而,书真是…  相似文献   

18.
苇岸这样的散文家,在中国的大地上绝对是个异数。苇岸是寂寞的——知道他的人不多,他生前结集出版的唯一集子《大地上的事情》估计印数也少,不大好买。一个读者欣赏哪个作家,取决于他与作家精神上的认同或呼应。尽管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但苇岸的文字间跳动的音律,与我的脉搏却是如此的合拍。薄薄的一册书,我却花了整整一星期才读完——对于特别爱的书,我害怕读完,总想省着点读,读得更细些,更久些。我希望我是一个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见了谁,我都把他看做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曾经想,在我之前,这个世界上活过无数的人…  相似文献   

19.
高中后,我的阅读时间大大缩水,对课外书的阅读只局限于几本月刊,虽说内容涉猎较广,但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渐渐也少看了。后来,我开始读《论语》,读得很慢很慢,慢到一周只读一句小格言,但我未曾觉得乏味,反而感觉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读《论语》其实也是在读孔子。孔子主张"中庸",但目前还没有人为这"中庸"下过无可辩驳的定义。字典里说,"中庸"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此解貌似精准,但仍造成了大多数人理解上的狭隘,认为所谓的"中庸"就是做老好人、中立、保守而不进取、"骑墙派"等等;这样的理解,要么只解释了  相似文献   

20.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