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度在西吴壁遗址发掘地点所见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的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所获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2018-2019年度所见者基本相同。这些发现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当地夏商时期与冶铜相关的堆积结构、聚落功能布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自2007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周家庄遗址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旨在探索龙山期遗存,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提供实物资料。除获取大量龙山遗存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本文主要介绍2007—2013年在周家庄遗址发现的周代遗存。周代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另有少量瓮棺葬。依时代不同,可将周代遗存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遗存的数量较少,仅见少量灰坑,另在一些地层中发现少量西周陶片。但西周遗存的内涵较丰富。据初步分析,可知其包含商、周两类因素,为探索商周关系等学术问题提供了资料;东周遗存的种类相对丰富,文化面貌也比较清楚,时代约当春战之交,属典型的晋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4.
2015年春季,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位于周家庄遗址西北的崔村南堡附近选点发掘,揭露出龙山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骨及少量铜器。本文简要介绍该年度发掘所获的龙山期的遗迹与遗物,指出此次所获龙山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以往在周家庄遗址所见者大致相同,属于陶寺文化之范畴,但陶器的文化面貌较之以往所见者更为多元化。这些发现丰富了周家庄遗址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周家庄遗址的聚落结构,晋南乃至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晋陕高原包括今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地区,属黄土丘陵的自然地貌单元。此区域文化面貌独立而极具特色,一般被认为属与商王朝同时期的方国文化,学者称之为"李家崖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清涧李家崖遗址、绥德薛家渠遗址、吕梁柳林高红遗址的逐步发掘和近年来清涧辛庄遗址的发掘以及周邻区域的调查和发现,增进了对该区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本文在搜集相关报告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晚商时期该地区四处遗址的聚落特征作对比分析,从位置、规模、布局、建筑遗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以发现其间的共通和差异。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本文试图架构出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的聚落形态,以期对商代方国地理结构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兴县刘家峁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刘家峁遗址包含有仰韶晚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晋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谱系的缺环,有利于加深对史前时期晋、陕、蒙间文化传播、交流通道的认识和了解;东周遗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晋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东周遗迹出土冶铜炉渣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23件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并深度讨论。检测表明,这些炉渣的冶炼产品均为红铜。炉渣基体含铜量的浮动范围较大,且基体物相常见磁铁矿,反映了冶炼工艺并不稳定。比较发现,西吴壁东周遗迹出土炉渣所反映的冶铜技术特征与东周时期典型冶铜遗址冶铜技术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熔铜技术特征也不明显,因而推断本文炉渣很可能来自西吴壁夏商时期的冶铜活动,是与大量夏商时期陶片一起混入东周遗迹当中的。本研究对于系统探讨西吴壁乃至晋南地区先秦时期冶金技术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并基于西吴壁材料开发了一套复杂文化堆积中冶金遗物时代特征的判别流程,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冶金考古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2004年,周家庄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南、北两区各发掘76平方米,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资料。初步揭示了遗址至少包含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同时丰富了相关文化的内涵和认识。发掘前后几次所做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及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位置等。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位置和丰富程度差别很大,其中,以龙山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分布也最广。  相似文献   

9.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是一处承前启后的重要商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居址与墓葬所出陶容器和铜容器可重新分为7组,年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至殷墟文化第二期。在台西遗址重新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遗存的空间分布,可复原台西遗址的聚落发展过程。在台西遗址的主体堆积阶段,居址与墓葬均集中发现于发掘区之内,呈现出"居葬合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台西遗址并非孤例,殷墟遗址的洹北花园庄东地和王裕口南地也存在同样的分布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殷墟遗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在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的殷遗居民点也可见到相同的分布形态,应是商文化的重要特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坊堆—永凝堡遗址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中部,过去曾在此做过发掘,认定为一处西周时期遗址。为深入了解整个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地位,2015年底到2016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在此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调查面积13平方公里,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大量遗存。本文就调查发现的商至西周时期遗存进行报道。本次调查对于认识该遗址商周时期的遗存分布和文化面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下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于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不仅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还发现有西周等时期遗存。西周遗迹主要有灰坑、沟、墓葬等;出土的典型器物主要为陶鬲。从器物的特征来看,遗存的年代涵盖了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西周早期的陶鬲,颇具商文化特征;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陶鬲,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陶系为夹砂红陶,鬲足为柱状等;西周中期后段以后,出现了明显为"二次包制"的柱形鬲足,属"楚式鬲"的典型特征。这些发现为早期楚文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海拉尔河流域哈克遗址和辉河水坝遗址调查及发掘出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问题,将其划分为哈克一期遗存、辉河水坝一期遗存、哈克文化、辉河水坝二期遗存四种文化遗存。认为它们的年代分别为距今9000-8000年、8000-7500年、6000-5000年和5000-4000年,初步建立起海拉尔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序列,讨论了这四支考古学文化的源流关系。并对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辽西地区和嫩江流域相关考古学文化在不同阶段对海拉尔河流域文化影响的强弱程度做了简要分析,认为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文化因素是海拉尔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后陈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社区后陈村,在重岗山南侧坡地的边缘,距离县城约10公里。遗址于2013年春季由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在重岗山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遗址保存状况较差,在2013年冬季,因农民取土导致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破坏严重,目前遗址的面积仅存约200平方米,发掘所获的遗存很难完全反映遗址文化面貌,不过可以确定其为一处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文化面貌上更接近于泗水流域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也受到照格庄类型的影响。后陈遗址是在泗洪县境内第一次发现岳石文化时期遗存,丰富了对苏北地区岳石文化的认识,扩大了岳石文化在苏北地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6.
江苏泗洪雪南遗址是顺山集文化的又一处环壕聚落,其发现与发掘为探究顺山集文化环境景观与植物资源提供了新材料,尤其是弥补了古环境分析的缺环。孢粉和植硅体记录显示,顺山集文化时期,遗址周边常绿-落叶阔叶林趋于减少,以禾本科为代表的陆生草本植物发育,水域面积扩大、水体活动加强,气候总体暖湿且有波动,呈现适宜稻作农业发展的湿地景观。结合出土的大植物遗存和动物遗存分析,雪南遗址兼营采食或管理野生植物资源、水稻生产、渔猎与驯养家畜,反映了顺山集文化生业经济模式的共性。  相似文献   

17.
殷墟的族群纷杂。丙、戎、史、卷、息等居住在殷墟的族群只有核心家庭的规模,并无独立的邑落。作为族邑模式认识基础的“族墓地”的判断存在问题。孝民屯墓地存在多个核心家庭或扩展家庭一级的族群,总体上而言是公共墓地。“族邑模式”对认识殷都布局的适用性有所局限。殷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规模大、分布密集,作坊等操作链类遗存与居址、墓地等生活类遗存往往共存,形成7个居住、生产与埋葬等共存于同区域的考古情境,是当时基层社会组织“工、居、葬合一”的体现,可用工业作坊区模式来指称当时这种聚落形态及基层社会组织。工业作坊区在商王族(包括多子族)控制下,以超血缘关系的人群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这是殷墟作为晚商都城区别于其他次一级聚落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兰台世界》2012,(4):11-12
1928年10月至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科研资料.殷墟发掘在推动各个学科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梁思永先生在殷墟考古中,先后主持了后冈遗址以及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工作.其中,后冈遗址的发掘被评价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1].今年是梁思永先生逝世58周年,也是后冈遗址发掘81周年,本文通过对梁思永先生考古工作及其成就的回顾,以此来缅怀这位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2022年由西北大学等五家单位进行联合主动发掘,其中D发掘点清理有居址和一座高等级春秋早期秦墓,墓葬保存完好,居址内涵丰富。该遗址的发掘有助于早期秦人都邑“汧渭之会”地望的研究,同时对秦人东进过程中周秦文化关系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