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和教育分权制的加拿大,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的历史课程标准堪称加拿大各省历史课程标准的典范,足以反映加拿大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策略。为建构国家认同,两省历史课程标准均在建构加拿大通史框架、塑造加拿大国家形象、处理魁北克问题三个方面煞费苦心,所采取的策略基本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各省的教育传统、课程编制以及历史、社会与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加拿大国家认同的建构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单元导读】本单元叙述的是从“二战”结束至苏东剧变前的历史。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痛经历后,人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美苏两国冷战和争霸的局面,但是新的世界大战始终没有发生。正是在这样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下,也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文明沿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继续发展。具体历史线索如下:1.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二战”既彻底击垮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的欧洲强国德国,以及亚洲强国日本,又严重削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后,德、日两国对二战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前者谢罪赔偿,对战争的罪责和历史教训做深刻反省;后者却歪曲历史事实,为军国主义招魂。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形成绝然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与二者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不同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学习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无论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还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定义,最终都可归结为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些认同的意涵既培养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又帮助学生构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此外,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公民意识、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拓宽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新加坡经历了新兴民族国家建构和公民身份认同的转向.在此进程中,陈嘉庚被认为是妨碍国家认同建构的因素而遭遇“边缘化”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降,陈嘉庚“回归”面临“本土化”新命题.淡化陈嘉庚爱(中)国主义意识形态,传承文化意义上的陈嘉庚精神,将陈嘉庚中国情缘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成为陈嘉庚精神新加坡当代诠释和传承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育的认同建构必须依托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方能得以实现,按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其教学实施路径主要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展开。其中,时空观念是认同建构的情境搭建和认识路线;唯物史观是认同建构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检验;史料实证是认同建构的方法支持和证据支撑;历史解释是认同建构的意识生成和能力体现;家国情怀是认同建构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7.
宪政民主体制形成于西方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过渡时期,其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在西方民族国家建构初期,宪政民主体制基本适应西方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解决了西方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认同问题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但是在目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宪政民主体制日益受到来自民族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日益表现出局限性,从而现代国家建构要求突破宪政民主体制的局限性,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认同教育分析框架,对我国1902至2020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百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认知层面,由早期对国情教育中特产与资源、国家建设的重视,转向新课改后重视国情教育中现状与问题、历史与文化以及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其历史发展大体归结为"初显期""波动期""恢复发展期""呈现新态势"以及"重视发展"五个历史阶段。基于此,提出从理念上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从历史维度认识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继承国家认同教育经验,不断建构新时代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面对在二战中的罪行──德、日反差大王以资德国和日本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对全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犯下了弥天大罪。但战后两国对其罪行所持的态度却迥然不问。德国认罪诚恳.赔偿认真。并把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如实写进教科书,用以教育下一代,日本则相反。战后5...  相似文献   

10.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把本民族推进了覆灭的深渊。德国积极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认真反省历史,纠正错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日本则持消极态度,极力掩盖历史真相,蒙蔽民众,在违背道德和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两国反省侵略历史的相反态度,是由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本文从两国的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的角度出发,使我们看清了日本的本来面目,对其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要时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1.
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历史认识的差异主要不是文化类型和政治伦理问题,而是根源于战后的国家定位和所处的地区结构因素,主要反映了现实国家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高中历史学科“抗疫”课程设计可围绕“家国情怀”涵养,以“抗疫”情境中疫病应对与疫病应对的价值评价为核心内容,在个人与他人、中国与他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中选择恰当的社会灾难性议题构建具有创生意义的课程活动。疫病应对指向共时与历时中的个人、中国与世界对疫病的应对举措,疫病应对的价值评价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涵养。所有课程活动在体验、了解、对比和辩思中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家国情怀”内涵并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发挥历史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担当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和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其具体内容是随着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新疆历史和区情教育、民族团结和“四个认同”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教育是新疆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针对这一特点,新疆高校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有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二战前和战争中实施“国定教科书”制度,推行“皇国史观”教育。战后“国定教科书”逐渐向“审定教科书”转变。这一趋势遭到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三次大的攻击,日本的教科书也相应出现了总体上的“改善”或总体上的“改恶”的三次大的动荡局面。我们应在了解两种倾向斗争中的力量对比和把握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最新动向后,确定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任何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需要一个内容载体,或侧重理论、或侧重文化、或侧重历史,或为以上几方面的融合.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注重以卫国战争这段特殊的历史及形成的卫国战争精神为教育内容载体,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在这类内容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俄罗斯高度重视发挥该国健在“二战”老兵的不可替代历史见证作用.俄罗斯围绕“二战”老兵开展的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及其形成的活动特点,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减”背景下,师资均衡成为我国目前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但我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教师流动意愿不足的难题。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曾遭到教师群体的抵触。而日本遵循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内化的逻辑,采取措施满足教师的关系、胜任、自主之需,促进了教师流动动机由外在调节到认同调节乃至整合调节的转变,使制度得到了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并形成了“流动是最大的研修”的共识。中日两国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存在的共性为我国借鉴日本的问题解决思路提供了合理性基础,但鉴于两国在宏观制度层面和问题本身存在的差异,我国在解决本国动机不足难题时,要先完善制度建设,再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日本国家间战争赔偿经历了惩罚性的“拆迁赔偿”和象征性的“协议赔偿”两个阶段。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致使赔偿性质和赔偿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重新复活、亚太地区形势长期紧张化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战爆发,中德反目;战后德国主动调整对华关系,中德关系峰回路转;二战爆发,德国为其法西斯国家利益选择亲近日本、疏远中国直至断交,中德两国由合作走向决裂。  相似文献   

19.
这是二战前英国漫画家所作的一幅漫画,图中的恶狼为德国法西斯,两名救护员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该画讽刺了英、法等国纵容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猫哭老鼠假慈悲的丑态。学习相关内容时,可展示这幅漫画,让学生思考:该漫画讽刺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该漫画揭示英法等国推行了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实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典型的福利国家———英国和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两国不同的社会背景、国家体制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内容构成以及推动该制度建立的动因等方面的异同 ,不仅能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特征 ,而且能更进一步说明“社会福利型”和“社会救济型”的社会福利模式的根本差异。对英、德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后的差异分析 ,能给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