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贲友林 《江苏教育》2006,(3B):27-29
“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巾,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圆的认识》教学策略的选择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认知起点在哪里?二是怎样的知识内容需要探究?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发现学生对圆的认识差距很大,有的已经远远超出本节课的要求,但有的却知之甚少。而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如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等等。我们觉得这些知识没有探究的必要。还有一些知识点,如半径、直径的特征,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则需要学生感悟、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听了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指出 :应该“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这理应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一、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也能创造数学知识”(一 )自己发现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在学生弄清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之后 ,可以让学生量出同一个圆中若干条半径和直径的长度 ,并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自己去发现规律 ,从而获取知识。①②③④半径直径   (二 )自己命名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了多个三角形并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把它们分成三类之后 ,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自…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方面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怎么学?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有别与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传统的历史课堂设计主要立足与“学什么?”“是什么?”,即学习结果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设计强调的则是“怎么学?”“为什么?”,即学习过程的探究。下面就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以及设置教学环境这三方面谈谈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特点:一、关于教学目标定位能力、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引出课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将一个小圆片进行对折,量出折痕的长短,从比较折痕中引出圆半径、直径和圆心的概念。应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中规中矩,倒也无可厚非。但在仔细观察学生量折痕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圆十分熟悉,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生活中他们对圆早已是司空见惯。有些学生不但知道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也知道如何利用圆规画出一个合乎要求的圆。一学生悄悄说:“直径和半径的长短其实听听名字就知道了嘛,这些有什么难的?我早已经会了。”看他们熟练地对折圆片,并测量圆直径和半径的长短,我…  相似文献   

8.
教学一册简单应用题“学校里有12个,借走9个,还剩多少个?”时,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复述题意后,教师问。“这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生:……)“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借走’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借走了9个?”(……)“题目要我们算出哪一个数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算)“如何列算式?”“结果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听的语文课,包括各级的教学大赛、研究课、观摩课,有几百节,其中,“半截子语文课”居多。何谓“半截子语文课”?我们来见识见识它的模样。下面是《散步》的案例(提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1.文章写什么内容?2.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全班讨论:1.文章所表现的亲情体现在哪里?2.结尾段如何理解?3.哪一段最能表现出“我”的责任感?4.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结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之后向课外延伸,讨论:1.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名言?2.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作品、故事?3.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这节课,…  相似文献   

10.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特征,并能够把握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此往往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如何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化呢?课堂教学中,我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思维建构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教学和思考分享如下。一、对比分类,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片断:师:路程是一个数量,由路程你想到相关的什么量?生1:速度和时间。师:对比一下时间和速度,想一想,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1997,(2)
○你用“概念是抽象出来的”这句话为题,打算说明什么问题? ●从中年级开始教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概念”是什么?我们如何教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在我们的教学中,概念是抽象出来的吗?是由谁抽象出来的?是在什么基础上,怎样抽象出来的?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概念同表象相比,表象是通过感知在头脑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除继续重视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联系外,更多关注数学概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猜测、操作、归纳等活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达成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概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一线教师,我试图从“百分数意义”的教学实践来论述概念教学的一些做法,以求教于同行。一、数学概念关注“学生准备了什么?要到哪里去?”学生准备了什么?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已有了哪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学习新概念的现有基础。要…  相似文献   

14.
常常有学生问我“:童话是充满想象的,请问你的想象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些学生问我“: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怎么办?”无话可说,缺乏想象,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这两大难点不是  相似文献   

15.
“比热”是初中热学部分的重点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对这一节的教学作了如下的设计,并取两所学校进行“研究课”作一比较。一、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着手 [提问]1.热量的单位是什么?2.热量的单位“卡”是怎样规定的?关于“卡”的规定学生都能回答。教师接着问:1克其它物质(如煤油)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否也是1卡呢?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同,回答各异,有的学生不知所  相似文献   

16.
“圆的认识”这一节教材中。圆的概念比较抽象,半径、直径,学生容易混淆。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例如圆的画法,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等。所以,教师不容易讲好。怎样才能上好课呢?我的体会是:利用演示,化难为易。现按先后次序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师 :(语气平和 ,如同对话 )这几天为这节教学探索课我着实苦恼了一番 ,想来想去不知讲什么好 ,这就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齐声应和 ,情绪饱满 )”。可现在我站在这里 ,感觉很幸福 ,因为我已经是“成竹———在胸 (学生再次齐答 ,精神振作 )”。就在昨天乘车回家的路上 ,我脑中突然灵光一闪 ,有了 ,不是让进行教学探索吗 ?今儿就结合同学们的作文 ,我们来个———作文探索 (转身板书并与学生齐读 )。探索什么 ?近日 ,有两位同学的作文先使我深受感动 ,继而发现了两个问题 ,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 ,我们就一起讨论探索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章,内容很丰富,本文仪就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共同探讨。一、关于引言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范畴”这一新的概念比较生疏,往往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是范畴?范畴和规律是什么关系?范畴在认识中有什么作用?.等等。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好“基本范畴”这一章,在开始讲授时要先有个引言。引言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为此先得从什么是范畴讲起。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一开始就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辨认几个等圆中的扇形(如图1—4),提问:“这四个等圆中扇形面积有的大、有的小,它们是随着什么变化的?”然后让学生辨认两个圆心角相同的扇形(如图5—6),提问:“这两个圆心角相等的扇形面积有的大、有的小,它们又是随着什么变化的?”通过上面两问,使学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积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有关,为分散教学难点打下基础。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扇形面积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教学片断]师:你们会使用圆规吗?生:会!生:只要将圆规的两脚张开,把针尖固定,笔尖旋转一周就能画一个圆。师:好啊!现在,每个同学在本子上任意画一个圆。学生操作画圆,老师巡回指导。师:现在,每个同学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下来,然后把圆片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学生折叠圆片。师:几条折痕在圆中有什么特点?几条折痕的长度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16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2)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生:……师:圆的特征很明显。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