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觉行为习惯足指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力强制而形成的习惯。孩子的自觉行为习惯是不容忽视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许多孩子由于在家中娇生惯养,缺少与同龄人交往,任性、唯我独尊成了当今许多孩子的特点.多数幼儿园、家长对开发幼儿智力比较重视,却很少考虑如何使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将爱的教育贯穿在幼儿整个生活之中,为孩子创造亲切、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着爱的精神环境中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从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广大幼儿教师积极地转变理念、创新方法。本篇文章主要谈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在一个规范的空间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家庭和学校像一座熔炉,如果没有把握好火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废品。为此,应该不失时机,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化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渐教育培养和巩固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对于智力低下、不能很好接受家长或教师教育、生活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智障儿童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立足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所带的班级共有18名学生,其中2个孩子是自闭症,  相似文献   

6.
赵莉 《今日教育》2007,(8):10-11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来说品德教育更多的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的,我们要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相似文献   

7.
优化家庭环境促孩子良好品质形成柳州市红光路小学郑宁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它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催化,如果缺乏家教或家教不当,就会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因此,...  相似文献   

8.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儿童终生受益,但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令家长在育儿实践中倍感困惑。美国丹佛大学乔尔.莫切特教授提供了一种强化儿童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堂,但当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从孩子的成长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只能够传授给孩子基础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会对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注重幸福家庭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运用这些教材可以干涉孩子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幸福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展开探讨,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幼儿规则的培养需要家庭的配合,同时,规则培养的内涵也不只包括生活方面,还包括学习、行为.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付立斌 《课外阅读》2011,(4):107-108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在孩子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道德信念;二是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培养的重要目的。加强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德育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重要性母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首先,母亲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品德、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因为孩子良好思想品德、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除了正面教育引导外,更多的是通过母亲的言传身带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重要前提,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正所谓"习惯形成件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孩子的成功教育应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我校一直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张银根 《考试周刊》2008,(3):210-211
养成教育须从小抓起,须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使学生得到熏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纠正不良习惯;充分利用社区、家庭教育资源,配合学校齐抓共管,形成制度,进一步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实践活动是孩子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能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同时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须持之以恒,教师须首先率先垂范,更须从点滴的小处入手,才能更好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王香云 《山东教育》2005,(18):62-62
当前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已成为家庭中关怀、照顾的重点对象,过种单向的爱使大多数幼儿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不尊重长辈、不关心他人等不良品格。若孩子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将来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才能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6.
让孩子养戍良好的行为习惯非一朝一夕完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经过不断地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齐成.孩子1/3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那么作为父母有充足妁时间柬培养菝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主要从培养技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习惯,培养被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为孩子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对于智力低下、不能很好接受家长或教师教育、生活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智障儿童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立足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所带的班级共有18名学生,其中2个孩子是自闭症,3个孩子是脑瘫,2个是唐氏综合症,其他都是程度不同的智障儿童.刚入学时,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动、任性、固执、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对此,我采取以下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知活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道德观念,也很难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自身行动也不易接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因而,我们要结合智障孩子的各种行为缺陷,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水平的提升,却忽略了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果幼儿园教育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缺失,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唯我独尊的品性,造成幼儿人格的不健全。  相似文献   

20.
一些父母们常常埋怨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对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确感无计可施。您不妨听一听北京市二里购中心小学高老师的妙招——六七岁的孩子一入学,一些好的或差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习惯等)就已初步形成,应巩固什么、克服什么都摆在了老师面前。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班主任老师要目的明确、措施得力、训练得法、落实到位。接班后,在行为习惯方面我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即礼貌、用具、纪律和卫生。礼貌方面。看到一些学生同父母说话时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