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联史话     
1981年2月5日,是我国辛酉年春节。这一天,城乡人民都将在门上张贴大红春联,并燃放鞭炮,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我国从何时开始有春联的? 远在汉代以前,我国就有了春节贴“门神”的风俗。那时,每年“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从汉代开始,又出现了正月初一在门上悬挂“桃符”的风俗。据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所著《淮南子》记载,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一共两块,上面分别写了“神荼”、“郁垒”二神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春节民俗,这些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从中原地区春节民俗如年、祭灶、除夕、春联、饺子、爆竹、拜年做一研究,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春节民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自古中国春节的名称纷繁,表明这一民俗节日的源远流长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的深广。门神、春联、雄鸡、红钱、福字等门饰,作为纳吉迎祥的新岁节物各有由来,其本身往往就是民间所用的祥物,并具有特定的岁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6.
欢乐中国年     
《辅导员》2005,(1)
红彤彤的春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年俗,是最能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民俗。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已经成为一项文化盛典。在鸡年新春到来之际,“红领巾活动超市”举办了此次“新春大酬宾”活动,特设了“欢乐中国年”专场,力图进一步弘扬中国悠久的“年文化”欢迎您走进本期超市专场——  相似文献   

7.
体闲广场     
春节话春联春节是炎黄子孙一年中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  相似文献   

8.
诗里小知识     
<正>春节挂的桃符是什么?桃符是周代悬(xuan)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百鬼畏惧(wei ju)的东西。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这便是春联。到了宋(song)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  相似文献   

9.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门神信仰的由来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神”信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且最具生命力的信仰之一,本文从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门神”信仰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文章认为门神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门神最终脱离桃符而独立。在其演变过程中,门神大致经历了由神怪门神→捉鬼门神→武将门神几个阶段,但其驱鬼避邪,象征吉祥的基本功能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1.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的楹联等。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3,(A5):14-15
<正>中国人非常注重传统节日,尤其看重春节。在春节的习俗中,贴春联是不可缺少的节目。那么春联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呢?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  相似文献   

13.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参与度最高、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不仅仅作为度量时间的一个单位,将自然界描述清楚,而且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的诸种事项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是通过仪式来实现的,仪式使得节日的意义形象化、具体化。过年仪式活动彰显个人情感归属功能、文化价值认同功能、社会规范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15.
元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16.
"门神"画,是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对公众最有影响力的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它由远古"桃符"演变而来,经历了汉唐文化,兴于北宋市井,经过元、明、清的发展丰富,至今还沿续着。数千年来,"门神"画充当了年文化的载体,广泛地渗透了民众的生活,是民众的情感寄托。它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民间教化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春节是一年之始,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示迎春接福,而春联所写的都是寓意言祥和新年愿望一类的语句。本刊借着新春之际。请来众星写春联,抒发他们的新年愿望和对广大读者的祝贺。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俗事项中的象征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俗事项中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共识性。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共识性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象征形式表现出来的。本文从列举传统民俗事项中象征的普遍性入手,探讨了传统民俗事项中的象征形式的产生、主要类型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春节与春联     
正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那么,桃符又是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有丰富的门神文化艺术,包括贴桃符、贴门神神荼、郁垒,画虎、蛇、兔、螺蚌、鸡等,将门环做成传说中龙之九子的椒图,以及在门前放置石狮。本文认为,这些文化的起源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最初古人将阴、阳与鬼、人对应起来,致使阳成了鬼的对立面,而阳也构成了辟邪物的源头。桃符、神荼、郁垒以及虎、蛇等,都是与太阳(光明)有关的象征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