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4,(6):10-10
“黄勇伏法了,杨新海也伏法了。黄勇和杨新海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什么是变态杀手?变态杀手对社会的危害有多大?所幸的是,有记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如中国《新闻周刊》专题所言·变态是社会公敌。” 广东广州 张兵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难。还有一篇题为《送子伏法受称赞》的报道,一看标题,耸人听闻。“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也。而报道的事实是:大队党支书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出走的儿子找回,送到政法部门,而政法部门只是将其“收审”而已,哪里谈得上“伏法“? 看来,望文生义极易以词害意。这一点,为文时不能不予注意。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14,(3):96-96
2013年,全常犯得十大语文错有哪些?著名语文看物《咬文嚼字》对此进行了盘点。这十大语文差错是:1.王立军“服法”并非“伏法”。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不少媒体报道称:“王立军被判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  相似文献   

4.
“优罪”与“伏法”两个词的含义有严格的区分。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伏罪”的含义是犯人承认自己的罪过,如低头认罪。而“伏法”则是指犯人被执行死刑。如果不能将两个词的含义区分开并准确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就会给读者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5.
2001年河北省新闻奖摄影作品评选上作已经结束。全省30家日报、都市报、晚报、行业报送评和推荐了180幅(组)作品,经过评委会先后三轮的认真评议,《莫让假货在烈火中“永生”》等15幅作品获奖。其中《一个人的考场》、《撕开暴风雪》、《“3·16”爆炸案元凶靳如超伏法》三幅作品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暨200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获奖。 宏观审视送评作品,从题材  相似文献   

6.
少时有个梦:长大当警察,让坏人伏法,让百姓安享太平……。也许是命运的垂青:1986年我终于美梦成真。我工作之余,刻苦学习、笔耕不辍。特别是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工作7年来,先后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杂志、“大众日报》、《山东法制日报》、《青岛日报》等30多家中央、省、市报刊和电视台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200多篇,另外有新闻理论文章在《青年记者》等多家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2篇在“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众所皆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一角来源于沪剧《芦荡火种》,其原型历史上确有胡肇汉其人。京剧中的胡传魁身材粗壮、肥头大耳。真实的胡肇汉却是个瘦子,身高仅一米六五左右,长脸,鹰隼眼,貌不出众。他曾在江苏阳澄湖地区横行霸道、杀人如麻,犯下了累累血债与命案。本文所要披露的是这个恶枭落网与伏法前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蒋敏 《中国记者》2014,(2):28-29
2013年3月,制造湄公河"10·5"惨案的糯康在我国伏法,被执行死刑。云南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云南日报》,在"10·5"惨案的报道和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知情权、配合国际司法开放合作中,有效实现了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创新,获得很有价值的新鲜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说长道短     
我们是搞新闻的广西贺县县委副书记黄裕辉贪污受贿十万多元,被判处死刑,同案犯两人也被判处有期徒刑。这是一个大案要案。新华社发了消息,人民日报发了评论员文章。败类伏法,人心称快。新华社的消息(见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讲了案件的基本情况,但是从新闻规律的要求来看,在写作上还欠一点功夫。一是从时间性上来说,消息虽然是处决当天发出,但是文中都按时间顺序从两年前讲起,一直讲  相似文献   

10.
日前,在沈太福一案中,竟有4名记者卷入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为此,《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发表的社论或编后中大声疾呼维护党的新闻事业的崇高声誉,杜绝“有偿新闻”,明确表示在这方面将起带头作用,并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予以监督。沈太福伏法,李效时受惩,与此相应的《科技日报》})记者孙树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蔡原江等也分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再一次为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作为“无冕2王”,我们应该从中引出许多有益的教训。在反腐倡廉的旗帜下,新闻记者应该率先垂范,身先士卒,面对“糖衣…  相似文献   

11.
2018年3月,我在邵阳广电影城观看了影片《决不饶恕》.该影片以宁远市一起被装扮为“肇事逃逸”的车祸和一座意外坍塌的豆腐渣工程大桥为导火索而展开.省纪委专案组入驻后,建委主任自杀,举报人车祸身亡,大学校长、银行董事长、公安局局长先后被立案调查.随着纪委办案人员的抽丝剥茧,真相逐渐被揭开.宁远市市长这一“大老虎”最终伏法.整部影片故事主题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生,是一部紧扣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好影片,歌颂了纪检干部胆大心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利成 《湖南档案》2002,(11):11-13
1934年11月9日,曾经担任抗日同盟军北路总指挥,浴血奋战收复多伦的吉鸿昌将军,在天津国民饭店遇刺。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在国民党封锁消息的情况下,一时不被世人所知。不久,英的《泰晤士报》即登出了这一惊人新闻,国内各报也相继做了报道。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凶手是谁,不得而知。直到天津解放后,1951年,天津市人民法院才将真凶吕一民绳之以法。前不久,笔偶见吕一民伏法时的照片,追根溯源,又在市高级法院档案馆发现了吕一民的判决书,凶手的政治背景,事先的蓄谋策划及刺杀经过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案件发生在1993年4月22日的黄昏,京东通州。这件案子太耐人寻味了,一连串的悲剧,把年轻的女杀手最终推上了刑场。从被捕到伏法,她一直冷面对待审判,至死没留下口供。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0日,原广东省扶贫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薛长春被法院一审以贪污挪用巨额公款等罪名,一审判处死刑。众多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媒体有关报道中,透露出了与法律理性不相容的东西。如有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标题:“大笑三声逞强薛长春执意上诉”,这一标题的“非议”色彩因“执意”这样的字眼表现得非常明显。也许在作者看来,薛长春对一审判决只有认罪伏法的份儿,根本就不应该上诉。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第二审程序有明确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  相似文献   

15.
我们和国人共同关注着张君犯罪团伙从作案、落网、庭审、伏法的全过程;出于职责的需要,也关注着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情况。为此,本刊编辑约请《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写了《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2000年第10期)、《新闻110与全天候记者》(2000年第11期)、《出庭作证审魔头我拍张君生死照》(2001年第5期)以及《人民警察》特约记者罗学知采写的本期刊发的《透视魔头张君》。刘国勤在他第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迎着劫匪枪口拍照的惊险一幕。为了对这次报道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把采摄经验加以提炼和总结,本刊编辑向刘国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刘国勤针对编辑提问在第二篇文章中,谈到多年来已养成随身携带相机拍下突发新闻的习惯,这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由此他发表了对突发性新闻中动态性真实的精辟见解及记者胜任这项工作的必备务件。刘国勤在第三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在出庭指证魔头的庄严、紧张时刻,如何巧妙打好“时间差”,拍下张君“生死照”的经历。罗学知在《透视魔头张君》一文中,叙述了在直面张君以前,查看约40万字的审讯记录、文字材料,定下正确的采访方案,抓住张君的心理弱点,由表及里剖析其罪恶灵魂的过程。两位记者极富挑战性的采摄经历,可以说是一组具体、生动的业务教材,本刊奉献给读者,以期大家在掩卷之余能有所收获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万凡 《新闻天地》2011,(8):12-12
新闻大视野一系列连环风波.令这座皇宫大院着实蒙羞不已。 药家鑫案这是一个已被谈论太多的案件.随着药家鑫6月7日的伏法.相关讨论在微博上已经告一段落。但尽管如此.围绕罪与罚、贫与富、情与法的争议,仍不啻为中国公众的一堂集体法律课。  相似文献   

17.
杀害云南大学四名学生的嫌犯马加爵已于2004年6月17日伏法.回顾马加爵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马加爵就被公安机关捉拿归案,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纵观整个缉捕过程可以看到,马加爵的快速落网是与公众知情权得到尊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张栋 《新闻天地》2004,(8):32-32
近年来,许多高官在中央的反腐工作中纷纷落马。其中,不乏国家重要部门、执法部门中身居要职的决策。从2005年的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风山、贵州省委原书记刘方仁等十多位高位的一一伏法,到2004年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这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充分体现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是“动了真格”。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23日早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凶杀案,造成该校学生9人死亡,4人受伤.此后的40天内,全国又陆续发生多起校园血案.郑民生伏法后校园血案频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心态畸变、学校管理不善等.在这一系列突发的校园血案中,媒体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王心文 《档案天地》2010,(1):35-39,45
新中国刚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在大陆活动猖獗。国民党保密局从台湾派遣“王牌杀手”封企曾密赴上海.执行“1243”行刺上海市长陈毅的任务。这项计划是由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亲自制订并经蒋介石逐字审核后予以批准,台湾方面认为此项计划“必能成功”,但是就在封企曾准备行动时,就被我公安机关破获.号称“王牌杀手”“杀人魔王”的封企曾最后伏法于上海龙华刑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