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扉页文言     
《初中生》2002,(Z6)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相似文献   

2.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3.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4.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5.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里讲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有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显现出来,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辩、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审问性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  相似文献   

8.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9.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  相似文献   

10.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  相似文献   

11.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13.
《礼記》中的《学記》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論文。它系统地总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經驗;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其中有些見解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借鉴。最近重读这篇文章,觉得有几句話說得非常透晬,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它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則易;开而弗达则忌。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作者在这里给教师提出了“和、思、易”三个要求,并且阐明了达到三个要求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4.
原作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15.
弈秋诲弈     
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彝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16.
发现式的教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对于当时教学灌输知识的消极影响与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学记》上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这是指责教师只是注入知识 ,唯重教材的数量与教学进度 ,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以至其天赋才能 ,亦未能充分地发展与发挥。采取发现式的教学 ,在《学记》中 ,也有确切地阐述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 ,可思善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人们呼唤学生主体的声音越来越大,教师一育堂、满堂灌的落后状况已经有所改观,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学生主体行为也渐趋理性,大家纷纷走出"热闹",冷静反思,开始了新一轮"学生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主体"教育理念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经认识到:①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②教育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可以窥见.③教师应为引导者,学生应为主体者."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君子之教"的论述就表明了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清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近代首开新诗诗风的杰出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诗人张维屏评论说:“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龚自珍云:“自珍性装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孙诡连傲,当时之人弗善也。……  相似文献   

19.
呼唤有“思”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中“思”的缺席表现为:教育中存在着技术之思的泛滥与解放之思的缺席,“我—它”之思的充斥与“我—你”之思的缺席,对在场之思的关注与超越在场之思的缺席。我们不满足于本真的思在教育中的缺席现状而呼唤有思的教育。教育中“思”的到场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离不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始至终所保持的惊异状态。  相似文献   

20.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