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掰手算来,参加教育工作也有六年多的时间,回过头来看,有教育成功的喜悦,也有教育失误的遗憾。一切的一切,都与师德密切相关。一个青年教师,只有经常反思为师之德,才能修正为师之行,才能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  相似文献   

2.
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没有教育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更注重为师的教育爱。作为教师,拥有了教育爱,才能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3.
高峥 《教书育人》2001,(11):40-41
所谓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营造有利于教育的创造性环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创造活动。无数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创造工程。只有创造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质量、有效益的教育。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不仅应是一名教育者,更应是一名创造者。只有具备创造精神的班主任,才能站到更高的理性层次上,在广阔的教育视野里,审视以往教育工作中一切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班主任也只有达到创造性教育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实现教育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叙事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也是我教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方可胜任教育工作。因为有了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和学生心贴心;因为有爱,教育者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相似文献   

5.
王鹏 《江西教育》2001,(3):17-18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以育人为本,这是素质教育的特点。怎样才能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唯一的路。需要是人们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原动力。人们创造的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的需要才出现的,没有需要就没有创造,同时,一切活动 (包括智力活动 )也就停止了,需要决定一切。学生上学,是他们生命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体现在他们对上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就是不断地满足和强化学生的这种需要和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一切优良素质的灵魂,即师魂."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至深的道德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教育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还给学生人性的课程。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简单地说,为师应该有“四到”。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坚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能代替的力量。教师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人,那么,首先自己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要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影响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敬重老师,才能达到亲其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是管理人的工作,所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群体。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像所有的耕耘者一样渴望着学生在我的教育里有所改变。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为师之本在于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其中爱是前提,严谨作保证,以方法求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瑾 《陕西教育》2010,(3):20-20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坚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替代的。教师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人,那么,首先自己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要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影响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敬重老师,才能达到亲其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此之为圣化,吾取之。”意思师善于施教的教师,既要完美自己的道德,又要谨慎自己的行为……这就叫做“圣化”。所谓“圣化”,就是以超凡的德才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才能培育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班主任工作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改变陈旧思想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青海教育》2011,(6):F0003-F00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实现“办好教育回报人民”的承诺。近些年来,我们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学校的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爱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没有爱心,何谈教育。我们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我们,才会喜欢上我们的课。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6.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一曲优美的教育乐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赢得学生尊重,才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颠倒,不是教育适应儿童而是儿童生活适应教育,儿童生活原渴望着教育,教育原本可以在儿童生活中自然自然展,儿童则可以自由自主地吸收教育营养生长其生活能力,张扬其生命活力并创造美的生活,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却以成人意志霸权控制了儿童生活,它制造着儿童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的认识,也制造着对教育的逆反,厌恶甚至敌意的情绪,教育也即成了儿童异已的生活,教育应当反省自我,一切为了儿童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经过人格化的教育创新过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教育使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前提,为此,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一切优良素质的灵魂,即师魂。"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至深的道德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言教,更应注重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教育、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20.
朱永新 《山东教育》2005,(14):62-63
(一)中国的教育缺服务意识。我们的学校应当养成一种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教育服务,这个强化的历程,才能真正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教育应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观念,没有这样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