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刊登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 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面更广一些,一般不从正面全面论述某个重大问题,而是选择一个侧面单刀直入,对所要论述的问题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分析.其篇幅一般比社论短.不署名的评论员文章,通常主要表达编辑部的意见,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更多地表达评论员个人的见解.这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三个特色.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社论"艾森豪威尔的旗帜就是海盗的旗帜"是一篇精辟的社论,是一篇具有高度逻辑力量能给论敌以致命打击的论战文章.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如何运用逻辑的规律,准确而有力地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又准确而有力地去驳倒敌对的论点.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学到生动的逻辑学,学到证明和反驳的方法.在一篇论战性的文章中,既要有证明,又要有反驳.证明就是确定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这是立;反驳则是确定敌方的论点的错误,这是破.不破不立,证明和反驳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目叫作“论合理密植”的社论。这篇社论写得比较好。为了学习,让我们从写作方法上做一点分析。主要分析一下这篇社论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关于这篇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十三段,十三段文章是按三个部分组织起来的。题目是“论合理密植”。这个题目很明确,表明了这篇文章是要讨论农作物的密植怎样才算合理的问题。这个题目不过宽,也不过狭,不是“论密植”(过宽),也不是“论三麦(或水稻、或玉米等)密植”  相似文献   

4.
三、主题的倾向性。 新闻评论的倾向性,这是新闻评论最突出的一种特性,是一条客观规律。只不过有的公开声明自己的倾向性,如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媒介;西方半官方和经常反映官方意图的新闻媒介,则羞羞答答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有些声称自己是“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把自己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倾向包藏起来,而实际上欲盖弥彰,包是包不住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所谓“轻松社论”也是有倾向性的。西方国家很多报纸设有“社论版”,每天刊登三四篇社论,其中有一篇是篇幅较短、写法轻松的社论。有些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说“轻松社论”只有“娱乐性”,没有倾向性。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台湾出版的钱震著《新闻论》一书中,译载了美国报纸几篇所谓“轻松社论”,让我们看看它是不是只具有“娱乐性”。 1940年2月14日《德模登录报》登的一篇,全文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有新的突破。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断;所谓学者型记者,是说他的这种研究的选题用的是记者的眼光,他对研究成果的表述用的是新闻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7.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对全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篇社论,至今读来仍能受到很多启发,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在撰写社论和其它文章时借鉴。针对性强,是这篇社论第一个突出的特点。社论的题目叫做“论合理密植”,通篇也是  相似文献   

8.
杨彬 《新闻记者》2003,(11):17-18
所谓社论版,是欧美一些大报专为刊发社论而开辟的版面。这些版面专门用来刊登社论及其他新闻评论,不作他用。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至今尚未出现欧美报纸开设的那种典型的社论版。但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报业以及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社论版有望在我国报纸上出现。社论版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我国传统报刊一般一天只刊发一篇社论不同,欧美的一些报纸每天都刊发三四篇甚至四五篇社论。大报的社论每篇约500字,小报的每篇300字左右。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大都会集中发表一两篇较长的社论,再辅以两三篇较短的社论文章。这样多的社论…  相似文献   

9.
小言论怎么写.还没见过专门的教科书.有的教材将其列入“新闻评论”,但同属这个大类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与小言论.毕竟还有差别.作为小言论编辑.常常听到投稿作者的叹息:太难写了.因为有人屡投不中,或者耕耘勤奋,却收获甚少.有位作者,平均三天就有一篇新作寄到编辑部.但至今没有一篇见报.写作精神可嘉,但劳动成效不敢恭维.但还是有人写一篇成一篇,变成了铅字,可谓小言论写作“过了关”.这说明,制作这种500字左右的“豆腐块”,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言难的作者,我以为大多是选题把握不准(写什么?),或者有了选题,却没能找到恰到好处的表达方法.编辑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以作品评点的方式敷衍成这组《编辑手记》,权作与通讯员作者的一次“编写交流”,并期待赐教.  相似文献   

10.
由国内报刊转载美国《中报》社论而引起的“马丁风波”已告平息。《世界经济导报》六月三十日又转载《中报》的另一篇社论。这篇社论申明该报对“马丁风波”的立场和看法,说去年那篇社论的主旨并非针对马丁个人,而是对中国学界的善意批评。批评也不等于“扣帽子”。为什么大陆某些报刊和人士“对马丁文章提出种种议论和责难”竟会酿成风波?只要“争鸣”的权利得到保障,就算马丁被扣上  相似文献   

11.
一篇以干部问题为选题的社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广大普通老百姓中引起共鸣,这是一个时期以来“社论效应”所鲜见的现象,也往往是社论作者孜孜以求但又难以企及的。由此,对如何发挥新闻评论作用的问题,引发出几点思考。 1994年3月27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要敢于负责》的社论。社论指出,在自己的岗位上敢于负责,敢担担子,是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和态度。这是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小注:这是一篇老文章,由于工作调动,尚未公开发表.记得那是在经济日报当副总编辑时,为了借鉴西方媒体的写作方法,提高报社记者写作能力,很想找个机会,写一写这方面的探讨文章.正好同事交来一篇人大新闻硕士成卫静写的论文,谈的就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是如何写特稿的.  相似文献   

13.
3月28日的福建日报一到手,我就被《不许诬告》四个醒目大字标题的社论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不禁叫绝,真是一篇好社论! 其一好,是这篇社论抓住了当前确实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一大批敢想、敢干的改革家,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三种人”作怪,由于“四人帮”的余毒尚未清除干净,一些“埋头苦干、立志改革”的好同志,竟成了那些“成天不干工作,不动脑筋,不作改革,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妒贤嫉能,想取而代之”的小人的诬告对象。特别是在当  相似文献   

14.
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社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是一篇立意高远、内涵深广、论证严密的评论文章。这一类纪念性的文章要写出新意、写出高度和深度,同时又有可读性,很不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首先在立意上作了努力。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念性文章,而是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提出精辟的、指导性的见解;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编辑部和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来为文章立意、立论,把中国共产党人80年英勇奋斗和中…  相似文献   

15.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就是一篇这样的社论(以下简称6月20日社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对急躁冒进,但题目是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两点论而非一点论,是一篇观点鲜明、议论周详的好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年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上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为毕政)。“评论员文章”是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以评论员署名,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规格低于社论,为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常用评论形式,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虽然不能视为完全代表编辑部,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  相似文献   

17.
谈文积萃     
报纸工作不能离开理论,所有的社论和文章,都要力求从理论上说明问题。所谓从理论上说明问题,就是要讲讲历史,讲一讲如何观察現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矛盾现象。如果是政治问题,就得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整个文章的逻辑都应当用辩证法贯穿起来。这就是说,任何文章都要有分析,不能囫囵呑枣,也不能武断,否則变成了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委机关报的一项根本任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舆论要正确,这是第一位的要求,舆论不正确,就会把人们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二是要能够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报纸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建立在读者自愿接受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高超的宣传艺术统一起来,把党委机关报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吸引力、感染力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提高引导水平.下面结合新疆军垦报这几年的实践,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一、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保证新闻舆论的正确政治方向我们的报纸首先要深入宣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精神,抓住了这一根本内容,就是抓住了正确舆论导向的灵魂.这方面的任务我们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用社论、评论和理论义章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观点.例如1992年4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我们连续发表了八篇学习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宣传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基本观点.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我们连续发表了八篇学习十四大精神笔谈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十四大主要精神.去年11月为帮助广大职工学习领会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党报的理论宣传,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随意,二是飘忽。所谓随意,就是选题没有连惯性,一个时期宣传什么,从版面上看不出来:所谓飘忽,就是观点不确定,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读者说我们的文章连续读起来使人糊涂。有的党报(主要指市地报),理论宣传没有通盘考虑,跟着感觉走,于是出现了这种现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宣传刚刚开头,马上转到商品经济的宣传;商品经济宣传还没有深入,又转到市场经济宣传,有头无尾,读者看到的不是圆月而是残月,有的编辑说,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做为喉舌的党报,宣传什么,怎么宣传,是根据大环境而确定的。我认为,大环境是一种理论氛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报纸上的理论宣传紧紧围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这是一个大的选题,是个极其重  相似文献   

20.
迥然不同的“新闻鉴赏力”《新闻记者》月刊1986年第10期刊登的《<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一文,先是对新华社评述新闻《广州经受三次冲击更有生气》的“立论”和“写作方法”抨击一番,接着对这篇评述新闻的“发表途径”非议一通,最后全文收束到对“上边”的所谓“‘左’的思想和传统工作方法的批评”。作者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行》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做文章的。借别人的文章来做文章,不可能把别人的文章全部引述和转述,这是可以理解的。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但引述和转述“意见书”时是经过精心删节处理了的。这就理所当然地有必要在评论陈文时,再看看他所赞赏的那些“意见书”的原文,并着重就他用来做文章的“意见书”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