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力平衡是力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为增进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的理解,在利用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得出二力的平衡条件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若将研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如图1所示)中的木块换成弹簧秤,两边小盘(小盘质量忽略不计)内各放一质量为100...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利用手头易得材料制作了一台"简易天平"来定量测量安培力,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效果。该演示实验的特点有3个:一是可定量研究安培力F与B,I,L的关系。二是该装置利用单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研究安培力。三是可验证安培力的方向。一、实验装置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中,学生往往把"二力平衡"和"反作用力"这两对力混为一体,区分不清,使他们在解答有关题目时易出现错误,为帮助学生弄清二者的根本区别,笔者认为在此教学时可增设一个演示实验以补充解决  相似文献   

4.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一知识,有利于初中学生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力学问题,因此受到任教老师的重视。在历年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关“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都设计在“水平桌面上”做。目前,这个实验还没有现成的仪器。如果照书做一个小桌,老师们感觉携带不方便,且演示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种情况,我制作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演示器,该教具紧扣教材的教学要求,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演示直观、生动,效果好,可见度大,深受老…  相似文献   

5.
有不少老师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是不是符合课改理念时说,演示实验在课改中应尽量做到不用,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理念。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譬如说,二年级科学课学“杠杆尺”,农村学生在课前很少有什么是杠杆尺及杠杆尺怎样才叫做平衡这方面的感性知识,所以上课时首先就要用演示实验,把实物“杠杆尺”展示给学生,把“杠杆尺平衡的形态”呈现出来,让学生感知。当然,这个演示实验,可以在学生做“杠杆尺平衡规律的探究实验之前,借学生的手来展示,借学生的嘴来说说“什么是杠杆尺及其平衡的形态”。可见,演示实验在新课程教学中同样…  相似文献   

6.
冯容士  李鼎 《物理教学》2012,(10):24-28
背景二力平衡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时第一次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关键知识点。上海二期课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针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巩固力和力的图示的知识;加深对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理解;又为学习液体压强和阿基米德定律做准备。鉴于初中物理没有涉及"牛顿三定律",二力平衡的概念又相对抽象,因此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把"二力平衡条件"作为"机械运动"章节的重点内容,并安排了"用DIS探究二力平衡"的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7.
投影教学二力平衡的条件陈舜熙,黄劲松一、二力平衡条件教学的分析本节教材是用初二《物理》图2—18所示的实验装置演示证明“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但用此装置做实验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弊端:(1)实...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问题?学生颇感迷惑,怎样给学生讲清楚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通常用一把测力计拉一个放在桌面的木块或用J12175摩擦力演示器来演示静摩擦力。这两种演示方法有共同点:其一,仅限于二力平衡求解的情形,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的大小都是通过测力计示值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从"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的实验中学生存在的质疑出发,从生活中寻找仪器和材料进行装置重组和实验,设计出更加明显、更具操作性、更有说服力的实验,从而给力习题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浮力"一章是学生在学过力、二力平衡、二力合成、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有关浮力现象的,它是前几章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问题?学生颇感迷惑,怎样给学生讲清楚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通常用一把测力计拉一个放在桌面的木块或用J12175摩擦力演示器来演示静摩擦力.这两种演示方法有共同点:其一,仅限于二力平衡求解的情形,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的大小都是通过测力计示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它理所当然是值得物理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和研究.笔者在讲授"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这节课时,特地准备了学校实验室全新引进的J2448型安培力演示器.为了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备课时根据教材设计好如下的实验方案. (1)让学生仔细观察铜棒受力方向,再上下交换磁极的位置,看安培力是否改变.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的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条件中,演示实验存在以下的不足:首先实验是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不利于学生是观察实验现象;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其次是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所受的力不是两个力,而是多个力,有重力、支持力、两个拉力、如果小车运动或有运动趋势,还必须考虑摩擦力。在教学中不好处理这个问题,只讲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而不全面分析小车的受力,这不符合实际,对于具有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晓丽 《考试周刊》2012,(69):141-142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物理苏科版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自行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平常教学时,笔者在实验探究环节一直以演示实验为主。简单,直观.教学效果也不错,弊端是师讲生听,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一般。而这次正值笔者开《二力平衡》的区级公开课之际,开课班级多数为优秀生,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构思这节课,总想着能出彩,要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5.
二力平衡是学习力的平衡的基础。在初中上好“二力平衡”一课,关键是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见改编初中《物理》第一册44页)。这个实验装置演示,是使两个力 F_1、F_2,已在同一直线上的预定条件下来导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如果F_1、F_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所示,小车能否保持静止状态呢?这个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提出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二力平衡概念的叙述有所不同。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将二力平衡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接着,通过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应该指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反映的是物理规律。又如四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试用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也提出了二力平衡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物理规律。虽然对二力平衡概念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教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的值得商榷之处。提出了改进方法,并进行了设计和制作。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演示”和“地球磁场的电磁感应演示”2个实验在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了改进,现具体介绍如下.一、“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演示”实验的改进1.电路图和装置结构图.电路如图1所示,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在力学部分有万有引力、在电学中有库仑力的学习。上述二“力”的大小都与两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但受条件限制,一般中学实验,室都无法提供验证实验。有没有一个具备类似规律(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演示实验呢?  相似文献   

20.
安培力和磁感应强度,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社新、旧教材已经提供了三种简明演示实验。这些实验都很难对决定安培力和磁感应强度的因素进行定量探究。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突破教学难点,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