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梦然 《学苑教育》2023,(24):44-46
数感是学生的一种心智能力,是他们对数、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等数学要素具备良好的感知和感悟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感培养应得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方式表述“数”及应用“数”,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快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展开探究,阐述了数感的内涵及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数感的创新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最后,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几点策略: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想培养数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操作实践数感;在指导学生交流汇报中通过迁移同化锻炼数感;在学生质疑中反思强化数感;在营造氛围中,通过师生评价加深数感。  相似文献   

3.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属性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数与量是数量的两大构成要素,是数量关系的基础,而数感与量感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文章分析数感与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小学生数感与量感培养的问题,探讨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与量感的有效途径,提出重视数学运算,奠定数感基础;开展算理渗透,提升数感素养;开展数学操作,增进量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强化量感素养四方面策略,以良好的数感与量感支撑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表示生活中的数,萌芽数感;通过学生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通过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及估算加深对数的理解,发展数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把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出并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人们对于数和运算的理解,即人们在各个方面熟练利用相应方法对数学加以判定,并为解决相应难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下,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数感,可让学生掌握用数字表达数量关系的综合能力,通过分析与判定相应的数学问题,选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故此,基于新课改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感的培养方法,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新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贾宝明 《天津教育》2024,(10):132-134
<正>“数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小学数学中重要内容,由数学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可以看出,数量关系占据数学教学的半壁江山。《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词之一就是数感,因此教师非常熟悉数感一词,并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训学生的数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对培养学生数感能力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开始越来越多的要与"数"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数量同实际现象联系在一起。所以,将数感培养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借助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新课标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在运用数学知识、符号、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描述现实社会,并凭借此来实现数感、符号感以及抽象思维的构建。"换句话说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数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能让学生借助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感的这些价值,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强化生活感知、提升估算技能、搭建思维支架、激发学习兴趣等角度探究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其直接影响了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拓展思维空间。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充分重视应用题教学,让学生通过应用题练习,掌握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同时也应重视小学生智力、想象能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19):71-72
数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学生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自己实践中总结的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要熟悉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小学应用题有四种基本数量关系: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两数相差关系;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大数、小数与倍数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榆中县文成小学蒋应琴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审题,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认知活动,搞清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它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审题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它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数感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下一步学习数学基础中的基础。以下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一、在数学情境中,建立数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已有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韦艳红 《广西教育》2022,(10):72-74
本文着眼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小学生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阅读语感及数学阅读良好习惯两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在课堂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语感、在解题训练中分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建立数量关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解题中强化图文并读和标注关键词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培养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上较为重要的问题,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周秀琼 《考试周刊》2014,(86):70-70
随着素质教学的全面推进,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应用题解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在介绍应用题解题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强化应用题解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叶清芳 《教师》2016,(4):66
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的感知和领悟,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让学生建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观察思考、培养估算等方法训练学生感受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明确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作为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最直接的途径,莫过于在解题活动中实现,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解题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