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记载了庄子妻死而歌、友亡悲哭两个故事,这一歌一哭虽有悖于世俗规范,却呈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歌与哭不是世俗的挽歌与颂词,而是艺术心灵真挚而深刘的绝唱,蕴含着浓厚的诗意情怀、自由意志、孤独意味和悲剧精神,歌与哭,以两种质朴的世俗形态实践了艺术的本真传迭.  相似文献   

2.
在舞台表演中,哭是剧中人物情感释放的一种方式,哭不仅是内心情感的爆发,也是表演艺术中必修的一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外部表现手段,如气、声、形等去展现。气、声、形作为表演技巧中不容忽视的基本功,在几类常用的哭的类型中,其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壹大恨,往往形诸笑骂歌哭。"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4.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5.
沉陵白族姑娘出嫁前,兴唱哭嫁歌。当订了婚的姑娘的父母应男方要求“放口”(即同意出嫁)之后,嫁娘便不再出外做事而深藏闺房之中,白天忙着做陪嫁鞋,准备出嫁时给新郎、公婆、男方伯叔、兄弟姐妹、外公外婆、舅父母等每人一份见面礼;夜晚唱哭嫁歌。唱哭嫁歌时,一般都请同宗的未婚姑娘三五人甚至十多人陪唱,场面十分感人。哭嫁歌有单哭唱与合哭唱之分。单哭唱由嫁娘个人在夜深人静时单声哭唱,抒发满腹心事,给父母、哥嫂和亲友们听,有时亦请声调近似的姑娘代哭。合哭唱即嫁娘与陪哭者一齐哭唱,陪哭唱人多时,亦可分成几个小组轮流…  相似文献   

6.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7.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中的这一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产生疑问。千家恸哭和渔樵放歌不是矛盾的吗?既言“野哭千家”,不就是说恸哭者有许许多多,几乎没一家不悲哭吗?怎么还会有“夷歌数处”呢?杜甫寒夜不眠,所听到的绝不仅仅是鼓角之声、千家之哭和渔樵之歌,恐怕还应该有犬吠鸡啼什么的。但作者在诸多声音之中不提犬之狂吠,不言鸡之啼鸣,专选鼓角之声、千家之哭和渔樵夷歌入诗,却又为何呢?这恐怕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试想,诗人如果不写“五更鼓角”、“野哭千家”,…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8,(6):10-12
凤阳歌是发源于凤阳、起源于明朝的一种表演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伴随着江浙返迁百姓、民间艺人、商人及乞讨者流传到全国各地,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社会变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受到当地不同地域文化、语言的影响,也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其唱腔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凤阳歌。  相似文献   

11.
尸一一子欲断犷犷犷器歌、。?︸异攀可伶哭下父母心吐报︸声垦皿界犷厅夏铭帐路代刷侈绝护“切程下尼布牛仙挂翻名陌备贾抢协劝肠晒带臼吝哪我种熬必靡彝摹麒蘸馥壑{篡翼i垂盈l瑟塑(粤攀舞、鬓乏茹步了囚拥喻塑,夕仁,邢裂狱」功引,叮侧阳护甲叨恻路,轰轰东弓衰一左鲍欲忍决  相似文献   

12.
“忍”当解作“岂忍”“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本注“忍”为“竟忍心”。此注有悖诗作原意。徐仁甫《广释词》:“忍犹‘岂忍’,那堪也,争耐也。反诘句,词首增‘岂’字,句末多省‘乎’字。”例如:“杜甫《丹青引》:‘忍使骅骝气调丧’,言岂忍使骅骝气调丧乎。”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谓岂忍遗族  相似文献   

13.
原先对教师所作的种种比喻,使教师或罩着虚幻的光环,或有着悲剧的色彩,也使人们对教师职业产生了许多不应有的误解。以“平凡的歌”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解释歌义》是一部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的汉文抄本残卷,该书现存部分未见撰者或抄写者题款.关于《解释歌义》的作者,聂鸿音先生认为“颂歌”是王忍公著的,“义”是无名氏注的.我们对此提出三点疑问,并且在注释中找出两条证据,指出11首“歌”的作者为智公,2首“颂”的作者为忍公.  相似文献   

15.
小虫     
路灯亮了。’一只小出,在光明中飞旋。’是歌喝热情,走展示恋忍……小出如此执着,祝攀一孩流王,投入我的心田。小虫@茅小珍$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学生~~  相似文献   

16.
哭家歌,作为客家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研究,人们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千百年来,客家哭嫁歌与客家妇女相随相伴,结下深厚情结。相对于其它地区,客家哭嫁歌更有它的深层表达与特殊的涵义。客家哭嫁歌是映射客家社会万象的一面特殊镜子,它是研究客家妇女社会属性的一种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眼泪在脸腮流徜 洗刷心的瑕疵 新的生命已开始 擦干昨天的泪痕 笑着迎来未来的点滴 告诉自己,未来不是梦境 开始歌唤舞起 发泄愤愈的泪泣 相信自己,我可以 过得更有活力 让我们飞得比天高 越过地球,跨过宇宙 进人另一个天体 十生只哭这一次 带来新的生命体 二一人一生只哭这一次@施凤英$晋江永和中学初二(3)班~~  相似文献   

18.
范怡 《早期教育》2002,(6):32-32
在开学的头一天,我们老师联合表演了一个短剧<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幼儿看得很高兴.演出之后,老师把剧中的小猫、小鸭、小兔、熊猫老师做成头饰放在教室里,当有孩子想哭还没哭出来时,马上给他戴上他喜欢的头饰,止哭效果挺不错.  相似文献   

19.
快乐真不小     
这首《好朋友来了》也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经常演唱的。这是歌表演的第一曲。黎锦晖先生所作许多儿童歌舞剧及儿童歌表演,其题材内容无论是童话式的、故事体的,又无论是叙事风格的,或抒情风格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很少直白地讲道理,而总是通过各种人物、不同的情节及大自然中景物的  相似文献   

20.
读到这样一则幽默:六一儿童节,小朋友联欢,大家都要表演节目。其中一个孩子很厉害,上台表演弹钢琴。演奏完后,下面看节目的家长一直在喊,要她再弹一次。老师就问她要不要再弹一次,结果,那小朋友哭着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要我再弹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