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晓华 《班主任》2010,(7):53-54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本是王安石即景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教育观念上的“浮云”不仅不会自然消散,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教育者处理不当而不断层积。  相似文献   

2.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3.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原本是形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像天上的浮云那样潇洒飘逸,像受惊的游龙那样矫健有力.可是,近日我反复观摩了浙江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执教的“认识方程”(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一课的教学视频,不禁使我将它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紧紧联系在一起.刘松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大度——飘若浮云;随意而更具深意、诙谐而更为深刻,看似信手拈来而实则“别有用心”——矫若惊龙.  相似文献   

4.
刘颖 《小学生导读》2023,(Z2):32-33
<正>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天上浮动的云彩遮住远眺的目光,只因为站在飞来峰上的最高处。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看问题,只要我们站得高,看得全面、透彻,就不会被“浮云遮望眼”。数学学习中也有许多问题,其本质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的后面。这些表面现象就像“浮云”,我们不要让它们遮蔽我们的“望眼”,而要善于透过问题发现本质。  相似文献   

5.
一、高处立意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居高能临下,居高声自远,立足点高了,我们的文章方能高屋建瓴,一泻千里,沛沛乎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怎样使文章从高处立意呢?一是思考深刻。瘦削的脸庞,严肃而冷峻的表情,鲁迅先生总令人有难以亲近的错觉。30年代,他弃医从文,拿起属于自己的武器——笔,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勇敢坚毅,催人奋发,令国民清醒的文字,对麻木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和仇恨,对爱国青年的褒扬和歌颂……挥洒的文字唤醒了民众,也见证了那个黑暗时代的一切。从他…  相似文献   

6.
董文清 《成才之路》2011,(15):30-30
孩子们玩QQ牧场游戏的时候,内中的小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浮云神马",行空游走自如,给了我们思维空间里无限遐想。没有浮云,何来神马?或许,这就是“画睛之龙”形象的“替代”吧。  相似文献   

7.
张洋 《教学随笔》2016,(1):90-91
时下,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之后的“第四指标”,并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人数剧增的“外貌协会”群体中,只要颜值高,其他什么缺点都是浮云;如果颜值低,其他什么优点都是浮云。  相似文献   

8.
生活的色彩     
有位哲人说过: “人人都像一块浮云,在天空中偶尔相遇,飘走……”可我却不这样认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便是缘分。我们不能让缘分像浮云一样飘走……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和《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自我凝视”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引发我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0.
食,色性也     
麦坦 《八小时以外》2013,(11):118-119
“吃得好,拉得爽,死亡什么的都是浮云。”  相似文献   

11.
片断练习,现在统称“小作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阅读教学的要求,周密地安排几次必要的片断练习。一、指导写景物《梅雨潭》这篇课文,具体地写出了“亭”“瀑”“潭”及其周围的景色幽美。这篇课文教后,我亲自带学生观察小溪。站在高处,观看蜿蜒曲折的溪流,两岸碧绿的田野。着重指导学生观察景物的形状、姿态和颜色。又领学生站在溪边,观看倒映在水中的蓝天浮云,活灵灵的游鱼,洗澡的孩子和洗衣洗菜的女人。观察结束后,我出了《家乡的小溪》的题目,让学生仿照《梅雨潭》课文,按照自己观察的顺序逐一写出,结果内容很具体。  相似文献   

12.
“浮云”作为诗歌意象萌芽于《楚辞》,定型于汉末,在魏晋南北朝、唐宋及元明清等几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中都有鲜明的表现。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这一典型意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当它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闺怨”主题或因“奸邪蒙蔽明君”而致使“士不遇”的主题;当它与“西北”或“高楼”相连时常隐喻“佳人难遇知音”的主题或“贤士因自身才华、品性的过于超俗出众而不被君主赏识、重用”的“士不遇”主题;当它与游子相前后时,常体现出浓烈的思乡怀友主题;当它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  相似文献   

13.
一、概念含义有別。叙述,就是用简炼、朴素的语言,把人物的活动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作准确的介绍、交待、说明。描写,则用生动、形象、鲜明的语言,把人物的特点、事物的特点作描绘、摹写、刻画。如“太阳已经落下去。浮云映在还乡河上。”是叙述,它告诉我们,浮云映在那里。而“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工,像开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则主要描  相似文献   

14.
趣解妙联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每联十个字,有七个字同形,乍一看,新鲜而又费解,仔细揣摩便会有所领悟。原来作者借助汉字的同形异音异义的特点,巧撰此联。上联的“朝”字,一指时间,读“zhāo”;一指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的现象,读“cháo”,通“潮”。下联的“长”字,一指时间频率,读“cháng”,常常的意思;一读“zhǎng”,通“涨”,指浮云的自然消长,出现之意。据此规律,人们一般都这样解读此联: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  相似文献   

15.
高考来临之际,上海有关方面在媒体郑重宣布:高考作文禁用网络热词,凡是用到“给力”“伤不起”“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网络热词的一律当作错别字扣分.听后让人不禁愕然。  相似文献   

16.
除非您不读报纸,不读杂志,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玩电脑,否则,您肯定不会对"神马都是浮云"的说法感到陌生.那么,"神马都是浮云"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7.
晏几道《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世论者对他的词作出了高度的评价。陈振孙:“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①周济:“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②冯煦:“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③宋人王灼曰:“叔原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将不可学。”④吴梅也说:“余谓艳词,自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⑤孟子:“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前期“太平宰相”晏殊的暮子,人称“小晏”。他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  相似文献   

18.
高分难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神马都是浮云”这旬网络语流行原因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相似文献   

19.
安贫乐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食,饮凉水,弯起手臂当枕头,其中也是有乐趣的。不合乎道义却富有、显贵,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孔子认为,一个人平时的生活即使艰苦,但只要他心存道义,快乐也就在其中。不讲道义而获取的荣华富贵,犹如过眼云烟,跟自己是不相干的。安贫乐道@韦尔乔~~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富贵名利的明训可谓多矣,如《论语》所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便常被人们引用,但坚守这一信条的人并不多见。因此,我独独对半个世纪前叶挺将军亲笔写下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一直铭记在心。一九四○年,坚持在江南抗日前线的新四军由于国民党当局断绝了军费供给,全军寒衣无着,困难重重。就在此时,军部一个名叫陈子谷的泰国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