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冷战背景下,争夺石油霸权是美苏争夺的焦点之一。伊朗石油国有化给美国插手中东石油带来机会。美国及其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要求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和削弱英国势力。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中,美国在国家安全的构架下,遏制苏联石油扩张,排挤英国,确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石油供给安全,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安全政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美国介入中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石油,中东石油对于美国在战略需求、经济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美国在中东选择以色列作为战略支撑,以色列无助于解决石油问题,却导致阿以战乱不止。为确保中东石油安全,美国历届政府致力于推行中东和平政策,但由于美国的霸权野心、偏袒以色列、漠视阿拉伯国家利益等因素,和平外交屡屡受阻,收效甚微。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背离,美国中东和平政策陷入历史悖论。如何准确定位,平衡各方利益,乃是美国中东和平政策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石油是我们看待美国中东政策的一个视角和窗口.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在美国的中东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维护美国垄断财团利益、美国中东石油利益的重要措施,更对美国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美国通过合作主义外交有效地维护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美国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体现了其权力与自由的悖论,而这也反映了美国民主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法国是石油资源短缺国家,对国外石油特别是中东石油具有很大依赖性。1973年石油危机发生后,法国面临巨大压力,担心中东石油供应中断。为了国家安全利益,法国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保持对美国的独立性,谋求石油政策的独立自主,与阿拉伯产油国合作。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石油外交政策,不仅对法美关系和法国自身影响深远,而且影响美国对中东石油政策的制订。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展-安全关联理论要求-国要实现发展必须要有安全的环境,包括国内安全及周边地区安全乃至国际局势的安全;另一方面安全也需要发展来保证。冷战结束后发展的安全化与安全的发展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美国在这一点上侧重于发展政策服从于安全政策。这一政策在中东陷入困境,非洲地区的实践是美国这-政策目标下的石油多元化的又一尝试。  相似文献   

7.
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肇始于杜鲁门政府,成熟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从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形成过程来看,它的目标具有多重性.首先,“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的蔓延,这是美国在中东最直接、最突出的目标;其次,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这是美国中东政策中应有的既定目标,是其中较为隐蔽的一项内容;第三,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8.
石油是当代世界经济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储存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针对美国在中东安全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遏制政策,中国需要扩宽能源渠道,加强与中东国家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从而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9.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东作为连接两洋三大洲之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源头以及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一直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所在。随着伊拉克战争的打响,布什政府开始在中东实行民主改造新战略。本文试分析美国在民主和平论外衣下的新干涉主义在中东政策的具体实施,并对美国在中东民主化进程扮演角色和实际效用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作者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并利用叙述者的可靠和人物的不可靠之间的张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了苏珊的主体意识,有力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所标榜的理性对女性思想和言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13.
切实解决词汇体系性问题,对词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重要,本全面回顾了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词汇体系性问题进行的探讨,认为这场讨论基本局限于理论方面,所提出的观点还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1950年代戒严体制下,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19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的一些诗人想打破现状,提出“新诗再革命”的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1960年代的台湾新诗属西方现代派狂飚突进时期。当“创世纪”为代表的激进现代主义与以余光中为楷模的温和现代主义汇成一股巨流,并生成新的典律的时候,诗坛的另一角,出现了一股反现代主义的力量,这主要以标榜乡土的“笠”诗社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这种生态意识和互补融合的生态审美理想,不只体现在王维每一首诗中各意象构成和谐的整体,而且他的许多诗创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优美恬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发生的危机,不仅是始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反应,更是其自产生以来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在师资与教材、教育组织、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如师资条件日趋改善,教材选择日益生活化和专业化,英语教育组织日趋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关于英语教育方法的讨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并或多或少的应用于实际的英语教育当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语教育对当今英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大学文学教育进入新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知识化、学习功利化、考核计量化等问题。回顾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大学文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解决当今文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借鉴。文章从教育者身份特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3个方面对现代大学文学教育的实践进行初步探讨,爬梳、总结现代大学文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以期为当今大学文学教育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