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收音机里放出了“(口瞿)(口瞿)(口瞿)”的声音,父亲问孩子:“这是什么声音?”孩子回答:“蟋蟀叫。”过后,孩子捕蟋蟀心切,便拆开收音机,使闻讯而来的父亲大惊失色。评析:孩子好奇心强,知识经验贫乏,会经常出现“童心办蠢事”、“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许多家长都碰到过孩子拆闹钟、收音机、玩具等情况。当孩子把这些东西拆开又不能重新装配好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办?许多父母往往先是感到震惊。接着把孩子训斥一顿,然后再设法请人修好,并对孩子成胁一番:“以后再不准拆了,再拆就……”其实,父母用不着发这么大的脾气,更不  相似文献   

2.
拆房     
英国有个政治家叫福克斯,在国人中享有言而有信的美誉,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父亲想把自家花园的一个亭子拆掉,当时福克斯正度完假期要返回学校。他对拆亭子很好奇,便要求看着亭子拆完再走。他父亲觉得不妥,便将拆亭子的事推迟到来年假期。可福克斯走后,他父亲又想“当年事当年毕”,于是,就找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开阔处盖了一个新的。假期里,小福克斯回来了,看见这一切,不满地对父亲说:“父亲,你说话不算数!”他父亲原来认为孩子是一时好奇,过去就忘了,此时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就改。…  相似文献   

3.
尴尬的父母     
当今的孩子确实是“人精” ,你看 :“他们早早地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我想 ,如果说年轻的父母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几岁便能烂熟游戏机玩残电脑仍然喜忧参半的话 ;那么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 10岁便开始春心萌动悄悄“恋爱”并开始嫌弃自己时 ,一定是坐立不安、如临大敌的了。可怜的父母们这时才发现自己精心培育的“希望”竟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在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里 ,父母们当然不想使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父母们的良好愿望 ,于是教他们说外语 ,用遥控器 ,玩电脑 ,…  相似文献   

4.
陈慕德 《幼儿教育》2000,(11):39-39
有个电视台曾用“O”作为智力测试题。他们先到大学里,大学生见了这个“O”,便哄堂大笑起来,还说:“这算什么,还想来考我们大学生,太瞧不起人了!”后来,他们去一所幼儿园,幼儿见了“O”,就一个个举起小手,一个说“是月亮”,另一个说“是鸡蛋”,还有人说“是演员的嘴巴,正在唱歌哩”,有个女孩说:“那是老师的眼睛,又在发脾气啦!”你看,幼儿的想像力多丰富!怪不得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还想飞上天空和潜入蚁穴呢。”这种不受拘束的想像力正是孩子创造的源泉。做父母的大多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好好的玩具,一到孩子的手里,没玩几天便被拆散了。其实,这是孩子想展开自己的想像,进行新的创造呢!因此,奥地利的一些幼儿园就专门为孩子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玩具娃娃,让孩子开动脑筋拆拆拼拼,重新组装新玩具。给孩子讲故事也是一种培养想像力的好方法。孩子听过故事后,最好让他复述一遍。孩子在复述时得对故事进行一番回忆和加工,这其实也是想像和创造的过程。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妈妈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巧妙。她讲故事时总要留下个尾巴,让歌德去想想。当第二天歌德展开想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认为,只有父母具备很高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其实,许多美国父母都很平常,并不一定有什么创造力,但他们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小事讲起。一般来说,如果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又能装上,多数父母会称赞孩子;若是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7.
读懂孩子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更是每个家庭的寄托。每一个做父母、老师的都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发现并处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的种种问题,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拥有知识、拥有坚强意志、拥有健康心理品质的人。一、尊重孩子,给孩子真爱孩子刚刚牙牙学语时,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便把看图识物、识字卡片堆积在孩子面前。到了入园的年龄,又忙着比较谁家的孩子背了多少古诗、认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语单词、掌握了多少英语对话、弹会了多少乐曲……当我们在忙着堆积儿童“幸福”的童年时,我们看得到孩子眼中的无奈么?读得懂他…  相似文献   

8.
做父母的,每每有这种感受:家中来人,你谈兴正浓,孩子却问这要那、大叫大吼、乱扔玩具。你谈得越投入,他闹得越厉害。对此虽然客人总是宽容地笑笑,大度地说一声:“孩子都这样!”可我们总感到脸上无光,待客人一走,便迫不及待地想教训一下孩子,可再看看孩子已恢复平时温顺可爱的神态,便又不忍“下手”了。等再有客人来时,孩子又会故态复萌、旧技重演。真是叫人头疼。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埋在土壤里等待发芽的种子,如果我们“浇灌”得当,它便会发芽长大直至枝繁叶茂,而如果我们摆出一幅“看破”种子命运的面孔,那这颗种子很可能便长成了“畸形”的灌木。不同的教育环境能使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变得令人惊奇,本文中的“斯蒂芬”便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惊奇。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十分美丽,但又十分复杂。不是每件事情都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都会有许多“后来”“突然”“想不到”。所以,许多孩子希望自己  相似文献   

11.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一位伤心的母亲给我们来信,诉说她离婚以后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上的艰苦倒也可以对付过去,但看到孩子一天到晚闷闷不乐,心里便特别不是滋味,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孩子快乐起来,面对离婚的变故,又该怎样教育孩子?希望我们能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13.
谭星信箱     
《初中生》2010,(3):120-123
rw□□□□lx@126.com:姐姐,有一件让人感到又奇怪又愤怒的事:我们班好端端的,竟然忽然之间就被学校给拆了,说什么是全校大局需要。那为什么偏偏拆我们班?好不容易跟大家熟悉起来,又被学校拆散,把我们弄得像无家可归的孩子。真气人!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自从孩子上小学后,父母便做起了“全职保姆”:既要帮助制订学习计划、辅导家庭作业,又要提醒上课注意事项,等等。总之,从起床到睡觉,事无巨细,全力“照顾”,结果却产生了家长不愿看到的现象:生活上孩子养  相似文献   

15.
我班赵佳乐小朋友聪明活泼好奇心强,对没有见过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去探个究竟。一天,班里角区活动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刘老师,赵佳乐把万花筒弄坏了。”我过去一看,只见她满脸通红,手里拿着拆坏了的万花筒,又紧张又害怕地望着我,原来一个十分漂亮的万花筒,被她拆的支离破碎,真是非常可惜,我虽又心疼又生气,但觉得应该弄清她“破坏”行为后隐藏的动机是什么?于是,便腑下身去轻轻地问她:“乐乐,你为什么把万花筒拆坏呀?”“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乐乐小心地说。噢!原来她是好奇心使然,这种好奇可是幼儿一种可贵的求知欲望,对这种好奇我们…  相似文献   

16.
爸爸出差回来,给两周岁的儿子小明买回来一辆玩具汽车。可一会儿的功夫,小明便把汽车给弄坏了——小汽车被拆成了好几块,轮子也掉了。小明的妈妈看见了,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这孩子这么能破坏东西,真拿他没办法。”其实,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是一种由好奇心引起的探索性、创造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因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来到杭州。王蒙先生对我们《家庭教育》杂志非常关注,曾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我们1996年第1期“卷首语”写过“给孩子以更美好的童年”一文,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次他在匆忙之中又专门为我们杂志提笔写下了简短而隽永的文字,表述了他的家教观,那就是与孩子成为朋友。在这里,我们希望与所有的家长共勉,带着爱和微笑去关心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有共同的语言,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的:“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好啊!”——编者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家委会”成员会议上,一位家长坦露心声:“我们既希望周末来临,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又害怕周末,孩子孤独没伴玩,缠得人不得安宁。孩子非常喜欢上幼儿园,喜欢他的同伴,希望能找一些伙伴一起过周未。”这个建议得到了幼儿园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09,(13):3-3
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高考无疑成了社会、学校、老师、学生最关注的事件,我们这些家长也不能幸免。孩子一回家就带着不无凝重的表情对我说:“老师说明年就轮到我们了。”于是,饭桌上一片安静。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带着更加轻松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但现实社会的压力又令我无法给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上海教育》6B的社评,看到不同“高考综合征”的表现,我也希望自己在明年不会是其中的一分子,但这又不仅仅是我们家长能够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我曾收到过许多父母的来信,他们伤心地告诉我说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反而变得不懂事了,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告诉父母,为此,他们只好用偷看孩子日记。偷拆孩子信件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被孩子知道后,与父母有了更大的隔阂,家庭气氛显得很尴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在这期的“家教话题”里,董炳新先生谈的话题“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也许会给这些父母一些启发。亲爱的家长们,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他们心中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