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理与气,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讨论的哲学领域的一对基本范畴。 气,是宇宙万物存在的质的实体和运动的力的载体。《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理与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理则有气”(程颐)“言物则气与理皆在其中。”(朱熹) 人生修养讲求“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章写作讲求“气”。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刘勰《文心雕龙》有《养气》篇。 我们这里着重讨论说理文中理与气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官当慎     
慎的主要字义是当心,小心。《诗·小雅》说:“慎尔言也”。《易·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中庸》说:“审问之,慎思之。”《新唐书·仪卫志》说:“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应该谨言慎行,谨慎持重,是古人讲求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而今,对于我们执掌行政权力,肩负重要责任的各级官员来说,慎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烽火台古称“烽燧”、“烽台”,是古代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和土堡哨所。南朝梁人徐敬悱有诗云:“甘泉警烽候,上谷拒楼兰。”烽与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晚上放烟叫“燧”。《墨子·号令》云:“昼则举火,夜则举燧。”《史记》“索隐”中说得更具体:“烽,束  相似文献   

4.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毒与药原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如《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张景岳在《本草正》中亦云: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相似文献   

6.
袜子之“袜”,古代写法很多,有鼓、簸、职殊、韩、袜、株等形体。这些形体出现时代有早有晚,反映了古代袜子发展演变的某些特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行胀》条中说:“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韦”和“革”都是指皮子。就其区别而言,“韦”是熟皮子,“革”是生皮子。《正字通·韦部》:“韦,柔皮。熟日韦,生日革。”若统而言之,“韦”“革”泛指皮子,没有区别。戴、跋、稣、林这四个形体反映的就是古人曾用皮子制作袜子的状况。袜子属于衣着一类,所以也写作据或袜。除了皮子外,也有用布帛制作袜子的。《淮南子·说林》…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著的《史记》,两千年来备受推崇.宋代洪迈称为“天下之至文”.明代茅坤说《史记》的文章“如长江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乃是“千古绝调”.同是明代的凌约,更称之为“文章之绝技”.今人鲁迅,则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日本学者斋藤正谦也说:“人昆仑之山,满目莫非金玉,然有千金之珍,有连城之宝,不能无差等.一部《史记》固为群玉圃,……是连城之宝也.”这部书所以获得如此崇  相似文献   

8.
何谓地气:《辞海》有解,一日“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日“不同地区的气候”。出自《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鹗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相似文献   

9.
本文标题是孟老夫子的话。他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尚书》。由于《尚书》中有的记载夸张失实,孟夫子不肯全信,所以说出这一带有矫枉过正的话。具体所指是《尚书·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时战斗的残酷的,说纣王率兵迎战,“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殷纣败亡。尽管这里所说的“杵”是木质的,但如非血流成河,是不可能漂起木杵的。所以,孟老夫子不肯相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看出孟夫子读书之认真,他不肯单据一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可读性、准确性的特点。新闻最常见的体裁有消息和通讯。消息传播需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通讯一般需要进行详细地描述,就更需要策划。策划策划,古代称之为"策画"。古汉语,"画"通"划"。《后汉书·瑰器传》中说:"是以功名终申,策划复得"。《晋书·策划总论》中记载:"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策功军国,嘉谋类中。"这里的"策功"也就是"策划"之意。《孙子·虚实》篇中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2.
《山西献征》是清代山西地区的人物传记集。“献”“征”二字同时出现,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这句话是说:夏、殷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13.
三忌偏听偏信所谓偏听偏信,意思是不顾及其他方面的意见和反映,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汉王符的《潜夫论·明暗》中云:“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也写道:“古云;‘兼听则明,偏听则蔽。’望陛下察之。”可见,对偏听偏信的危害,人们历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报纸”这一文献类型,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史学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报学界则认为“邸报”就是我国古代的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对“邸报”产生的时间,报学界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上风。如梁家禄在《中国新闻业史》中称:“最早的报纸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出版的《开元杂报》”;郑如斯和萧东发在《中国书史》中也称:“‘邸报’  相似文献   

15.
“书山”与“学海”“书山”、“学海”二词源于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后来人们用“学海”来比喻人...  相似文献   

16.
帝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的称号有天子、皇帝、君王之别。由于帝王乃“至尊之称”,因此古代对其称谓,也就特别慎重、讲究,并出现了许多代称。这些代称,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谦称,也就是帝王的自称;一类是尊称,即臣民百姓对帝王的称谓。一、谦称: (一) 予一人。《礼记·玉藻》曰:“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予一人”,即天子的谦称,意思是说我在天下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与众人没什么甚异。表示一种谦退。(二) 予小子。《礼记·曲礼下》曰:“天子未除丧,  相似文献   

17.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颜氏家训·文章》)以后用风格论文的风气就更为广泛了。古代文论中往往用“体”来说明文章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相似文献   

18.
吕欢 《新闻窗》2012,(4):69-70
和谐,“和睦对称”、“和睦协调”之意。我国古代“和谐”最早为音乐的概念,表音律和谐,《晋书·挚虞传》有“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的记载。古代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尊崇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淮阴侯同党性,扯得上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个2000年前的古人呢?我也觉得不合适,但有根据: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杂文《“中性报道”能中性吗?》,意在提倡新闻的党性,文章最后就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并且说:“这样的道理,古人懂得,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懂得(美国之音就是最好的明证),唯独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苏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皆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古今学人对其诗文等方面的成就多有评述,而对其在我国古代寓言方面的贡献却极少论及或忽略。故笔者不揣谫陋专以此题试论,以遂抛砖引玉之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等语。后人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九见信。”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庄子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