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昉 《语文知识》2013,(4):71-72
作为舶来品的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其中文翻译又可为"一般教育"、"总体教育"。乍一听好像与大学高等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但其教育理念早已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应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旨在实现人之心灵自由的"博雅教育"(或译自由教育)是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更有甚者,我国孔子因提倡"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学习而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通识教育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每年夏秋之际,数以百万的莘莘学子如约走进大学。何谓大学?大学(英文university)作为"行会"(拉丁文universitas),即传授知识技艺的联合体。大学是迥异于音训、训诂等工具性"小学"的"大人之学",即让人格变得博大且崇高的学问,是学生"精神成人"的"精神城堡";而大学校园不仅是放牧青春爱意的田园、完成求知授业的课堂,更是让学生品行臻于"博雅"、养"浩然之气"的祭坛。因而,耶鲁大学原校长Giamatti说:"大学教育乃是一个社会的心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一些大学的实用性、功利性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育人属性越来越被弱化,大学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使人失去了自我和生命本能。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学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大学就是因为其培养人才的基本社会功能而存在的,高等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其次才是"人才"。高等教育只有坚守"育人为本"才是正道,高等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杂志2011年第1期刊载了五位记者的"年终综述",分别是李帆的《让教育回归"常识"——写在岁末年初的一些思考》(以下简称"李文")、冀晓萍的《人,究竟该怎样成长——2010年末,关于人格教育的思考》(以下简称"冀文")、余慧娟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以下简称"余文")、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参考》2009,(5):30-36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美国教育中开展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4-H教育”(4-H Education)是美国式“素质教育”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基于"高等教育"的共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应当具有"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职业精神、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才可保证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才可保证其不失"职业技术教育性"。  相似文献   

7.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珍 《文教资料》2010,(17):213-214
传统大学新生教育多强调"管理"和"适应性知识的普及",成效不够显著。针对新生不适应的本质原因(角色转换、高校管理层面),本文提出生存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三个指向的创新性新生适应教育思考。  相似文献   

9.
10月2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高级水平考试课程(Vocational A-Level)教育对大学入学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这属于传统算术学的内容;二是"式与方程"和"比与比例",这属于代数学的范畴。虽然我们的课程标准将这两部分统一为"数与代数",但是它们却存在比较大的区别。这一点,有的老师不是很清楚,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校(如哈佛大学)已实施多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中国却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重视、本世纪初方开始实施的新理念。因此,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需借鉴国外大学(尤其是哈佛大学)的经验。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的重点大学,在吸收哈佛等国际重点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了核心课程,实行“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模式。但在现行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是否应进入核心课程,而且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起初是以死亡教育为主要形式,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  相似文献   

13.
教育属于未来的事业,作为老师就要对学生一生负责。无论学生是"龙"还是"虫",是"鱼"还是"虾",教师都应以大海般的心胸理解他们,包容他们,接纳他们,彻底避免反教育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安娜 《考试周刊》2011,(5):120-121
素质教育(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是在教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质量教育。中学英语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别的学科一样,具有双重任务,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又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但首先是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任务。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外语教学必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还提出了要"培养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陈韬 《上海教育》2014,(34):28-28
《上海教育》:你认为在大学阶段开展创业教育的价值何在,像创业谷这种全新的育人形式在同济大学整个创业教育构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徐建平:大学是国家创新创业精神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大学阶段搞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机制,提升中国青年"创业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6.
一、资源教室:融合教育的必由之路(一)随班就读的问题与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不断变化,随班就读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师的不够关注,同学的歧视等,常常使"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特殊学生缺失了应有的补偿性教育和潜能开发教育。如何让特殊学生不是形式上的"随班",而是实质上的"就读",这是资源教室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如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或发育迟缓的学生,他们不在特殊班学习,也不属随班就读学生,但确实有特殊的教育需求,如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也成为当代普通教育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和谐师生关系是中职学校成功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学生)消除对立意识后与教育者(教师)在心灵上的真正交融,他们的关系属于各自主体的对象化的审美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就是要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保持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平衡性,成功地将学生的个体从自然的欲求状态过渡到理性的秩序状态,造就有创造性的学生个体,最终将师生关系由"他律"走向"自律",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借用范式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解托马斯.库恩发现和描述的范式之本义、本质及其方法论阈限。范式的本义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的"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本质上反映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属于科学学和科学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借用"范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需要认清范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阈限,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样式与研究范式的学理边界,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逻辑结构及历史发展等诸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石军 《教育导刊》2010,(12):19-21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简称"中国教育30人论坛",EduTOP30)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所高校的教育学院(学部)共同主办。本次论坛年会邀请了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30位意见领袖,于5月14~15日聚首中山大学怀士堂,畅谈"教育与中国未来"。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们从"走出困惑:中国教育的使命与视野"、"教育改革,为了中华之崛起:教改方向、方法与体制"和"大学之道: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主题就教育问题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激扬对话,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从文化自觉谈起,通过缩小文化自觉的外延,逐步分析文化自觉对于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意义。笔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试图从高职教育的现状中探索出人文教育的筋骨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