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基动力的检测是评定桩基质量的唯一方法。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桩基后压浆灌注桩桩基动力检测的基本方法及评定结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用后注浆技术,明显增强单桩竖向承载力事实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把后注浆技术引用到桩基工程中,采取对桩端及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措施,解决桩底沉渣和桩侧泥膜影响桩基承载力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桩基承载力、缩短工期、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通过向半成品桩体内预埋的高压注浆管压入水泥的方法。使水泥浆对半成品桩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进行固化。该项技术在基础处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具体分析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施工工艺、压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曲线法、调整双曲线法和指数法对某小区住宅楼3根试验桩的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盲目套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预制桩承载力指标来计算桩的极限承载力是不科学的,其指标也不适合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结合桩基施工终压力和每延米压桩耗能的对比分析,表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与压桩耗能不存在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5.
着重对浆固碎石桩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机理、施工工艺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设计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浆固碎石桩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过浆固碎石桩法处理的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为2.03,地基的沉降量减少了50%,说明用该法处理软土地基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加强了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中灌注桩桩端后注浆作为其中一项新技术,能减少桩基沉降,大幅度提高单桩的承载力,节约工程成本,缩短工期,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应用前景。如今工业建筑中有大量大型构筑物和大型设备,对地基承载力和基础沉降量要求较高,使得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技术得以大量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浅谈桩端后注浆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林坚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3):111-113
钻孔灌注桩存在固有的工艺缺陷--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问题,始终是制约单桩承载力和质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建筑科学院地基研究所开发出桩底及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且在桩基工程应用中取得成功.为解决温州铁道大厦桩底沉渣及桩侧泥皮问题,提高桩端承载力,我们公司在浙江城建设计院的支持下,与中国建筑科学院地基所进行合作,大胆采用了桩端后注浆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某小区三幢住宅楼9根小截面静压预制桩静载试验成果分析,表明以侧阻力为主的摩擦型预制桩Q—s曲线呈双曲线的特征。采用斜率-倒数法对该小区静压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预制桩承载力指标的取值偏低,其指标不适合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结合桩基施工终压力和每延米压桩耗能的对比分析,表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与压桩耗能不存在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静压预制桩的沉桩机理 ,通过现场试验 ,分析了压桩力与桩入土深度、桩入土后滞留时间及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施工时的终压力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区别 ,并提出场地静压预制桩的终压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洛阳城东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采用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进行了试桩试验.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对提高桩基竖向承载力的效果显著,且桩长越短提高的幅度越大;对于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的桩,后注浆提高的桩端阻力对竖向极限承载力增幅贡献较大.从经济效益分析可知,后注浆技术能够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1.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一种地基处理的新工法,具有承载力高、变形小的特点。文章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该桩的施工工艺、承载特点及检测效果。实践证明,复合载体夯扩桩可大幅度提高桩基承载能力和减少地基沉降,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管桩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灌注桩成为中高层建筑的首选桩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PHC管桩承载力的分析,从而在控制桩基造价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桩型,在地基处理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通过对湖北某教学楼工程加固后复合载体夯扩桩进行试验和监测,来评价分析复合载体夯扩桩加固效果,从而对复合载体夯扩桩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夯扩桩加固机理、桩土一起作用特性、夯扩桩破坏模式和工程性质等方面。从而在探究中发现,通过采用复合载体夯扩桩加固后与传统桩地基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表明,前者具有更高的操作性与良好的经济效益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预制桩静载试验实测资料,发现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在试验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说明沉桩施工对桩周土和桩端土层的挤密作用,提高了单桩承载力。建议小桩径桩,根据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作为设计取值的依据,以充分发挥单桩承载力,降低基础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静压管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桩位控制好、造价低等优点,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盘锦地区由于其地质条件比较适合使用静压管桩,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管桩的特点、管桩基础设计及施工,通过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以及静载试验结果与设计值相比较,可知管桩基础完全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6.
路堤荷载下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工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在路堤荷载下的荷载传递规律和变形控制机理。创新要点:评价路堤荷载下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的地基处理效果,测量混凝土芯的竖向应力变化规律和复合地基桩士荷载分担特点,并分析填土过程中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规律。研究方法:通过埋设沉降板、分层沉降管、测斜管、土压力盒、孔隙水压力计以及钢筋应力计,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对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长期现场试验。重要结论:1.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工后沉降以及深层水平位移控制效果均较好,优于普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2.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以及荷载分担比均大于普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能有效减小土体表面的荷载量,对于控制沉降有一定的效果。3.在路堤这种柔性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上部会出现一定的负摩擦阻力,存在一个“中性点”。4.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较快,能有效控制由于丰崮结引起的长期沉降。  相似文献   

17.
水平承载微型桩在工程现场的静载试验,对比了不同桩长、不同抗弯刚度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桩径、桩身模量等主要因素对微型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进行的数值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微型桩桩长、桩径以及桩身插设钢管等,可以提高水平承载微型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Bearing Behaviors of Stiffened Deep Cement Mixed Pi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load transfer mechanism of stiffened deep cement mixed (SDCM) pile. Laboratory tests including six specimen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between the concrete core and the cement soil. Two model piles and twenty-four full-scale piles were tested to examine the bearing behavior of single pile. Laboratory and model tes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hesive strength is large enough to ens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re pile and the outer cement-soil. The full-scal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DCM piles exhibit similar bearing behavior to bored and cast-in-place concrete piles. In general, with the rational composite structure the SDCM piles can transmit the applied load effectively, and due to the addition of the stiffer core, the SDCM piles possess high bear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s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a practical design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SDCM p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