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天,我才知道,孩子们为了准备我的生日早就"预谋已久"了。为了知道我的生日准确日期,他们托人去学校教师档案里查找,只是可爱的孩子们把公历日期当成农历了,但那一晚发生的美丽错误却值得我用—生来收藏。夜课预备铃响起的时候,我们高三几位候课教师走出了办公室。突然一个老师喊道:"快看,高三(1)班漆黑一片!"我说:"奇怪了,刚才还亮着灯。"想着刚才一个老师"肯定是学生不想上夜课,故意捣乱"的猜测,我的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根本就是不学无术。""现在的学生脑子里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有无限的感慨:学生难教吗?学生不学无术吗?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知道学生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  相似文献   

3.
<正>一、问题的由来一次听邓桐先生教授《黄郦》,深受启发。邓桐先问:"你们知道我今天要上什么课?"学生回答:"《黄鹂》。""既然知道了,你们肯定看了吧?"学生回答:"看了。""既然看了,请你们把课本合上回答我几个问题好不好?"邓先生接着问:"书下注释说了什么?作者是谁?看了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一堂赏析课就这样悄悄展开。一堂课下来,授课者轻松,学习者很受益,  相似文献   

4.
正和同桌热火朝天地对答案呢,葡葡被周老师叫了过去。"把卷子送到办公室。""哦。""我去开会,走的时候把办公室门关好,不用锁。""好。"  相似文献   

5.
多维互动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网络""学生←→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把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各个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并且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原理课"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那天在完小听一位年轻教师上三年级的《年月日》,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年历片中找出爸爸妈妈的生日.教师话音一落,课堂中一片惊呼:"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7.
<正>不少教师每天为教学活动做好精心准备,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然而却又总在课后吐槽:"这节课我白准备了!学生一点也不合作。""课堂活动根本没法正常开展。""那个班的学生喜欢捣乱,还动不动发脾气。"……"学生不愿意跟教师合作"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抱着"今天我要捣乱"的想法去上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在某些时候不愿意跟教师好好合作。因此,教师  相似文献   

8.
"说你多少次了,不要再偷别人的东西,你怎么一点都听不进去?一个女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知道羞耻?"一踏进办公室,我就听到一年级班主任覃玉虑老师正苦口婆心地教育她的学生黄加佳。提起这黄加佳,我们学校的教师都直摇头:她十足是个屡教不改的孩子。平时经常偷东西,有时在家里偷爷爷奶奶的钱,有时在学校偷同学的学习用品,有一次竞溜进办公室偷走我的手机!每次把她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她都一声不吭,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她表示痛改前非,可没有过几天义"旧病复发"。究其原因就是她缺乏  相似文献   

9.
李建梅 《成才之路》2012,(22):23-23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环节做精心预设,一切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说实话,长期以来,我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的过程。我的每一堂课,课前都精心预设好了。为了上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的预设细到了哪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带着我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课堂。预设导入音乐《雾里看花》一结束,我问学生:"我们在日常消费时需不需要一双慧眼,把商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需要!""那我们怎样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但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所以教师有时情绪不好很正常。""小学生皮得很,如果凡事都温和地处理,有些学生不当回事。班主任一发火,他们就怕了,也就好管理了。""我知道发火不好,发完火,心口痛,但是有时难以控制自己。""马上要进行年终考核,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我真嫉妒那些考核优秀的班主任。看着我班的学生不争气,总是惹事儿,我就生气。"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课堂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现状分析近年来,我校在课堂改革上做了一些探讨,每个学期都定期开展"一人一课""同课异构""常态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规范管理,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这改变了以往教师主讲,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要求教师务必做到"精讲多练",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正我说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读书随笔化习作课。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模式、说设计、说得失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说教材读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把读书教学纳入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之中,开设"快乐晨读30分""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和"读书交流课",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每天都能沉浸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本节课我通过寓言故事,使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或续写出具有一定意义的寓言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教书以来,有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究竟怎样能将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呢?2014年9月,偶然听了九原区尚飞老师一节《倒数的认识》,让我顿时耳目一新,仿佛找到了方向。这节课上老师只说了三句话:"同学们,昨天预习了倒数,现在把你的想法和组内成员交流,整理思路,派代表展讲。""请同学们对他们组的展讲进行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一个组上台展讲,其他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开心语文     
<正>手机碎了"呜呜呜……我的诺基亚手机碎了!"寒假里,同桌打电话向我哭诉。"别逗了,怎么可能?谁不知道诺基亚手机很耐摔。""我不小心把手机放在寒假作业下面了!"为什么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一样多"为什么寒假比暑假短?""因为热胀冷缩啊。""那为什么作业一样多?""因为质量不变嘛。"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开学时,有一个叫二蛋的学生又没完成作业。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  相似文献   

15.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教我们班课的崔老师匆匆走了进来。"张老师,你们班今天有自习课吗?我打算把今天的课再重新上一遍。""重新上?为什么?是有学生故意捣乱干扰您讲课,还是……"我急切地追问着。因为这学期我们  相似文献   

16.
王登班  朱荣 《师道》2006,(2):13-13
一位教师一边用书本敲着学生的脑瓜,一边生气地大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10遍了,你还是不会!给我抄10遍交来,再不会就把家长叫来把你带走。”回到办公室,这位教师还在骂学生是猪猡,说自己起早贪黑地给他们上课辅导,可有些学生就是不好好学。我也曾这么困惑过。为了学生,教师可以把心掏出来。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难以抓住学生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可实际上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到底都在想什么?这是我们都想问,也都想知道的。问题是:我们真的去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了吗?我们真的去了解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了吗?我们总是…  相似文献   

17.
王登班  朱荣 《师道》2006,(2):13
一位教师一边用书本敲着学生的脑瓜,一边生气地大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10遍了,你还是不会!给我抄10遍交来,再不会就把家长叫来把你带走。”回到办公室,这位教师还在骂学生是猪猡,说自己起早贪黑地给他们上课辅导,可有些学生就是不好好学。我也曾这么困惑过。为了学生,教师可以把心掏出来。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难以抓住学生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可实际上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到底都在想什么?这是我们都想问,也都想知道的。问题是:我们真的去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了吗?我们真的去了解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了吗?我们总是…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课前"访问"——让减负有章可循"访问"是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其实"访问"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可能产生的障碍点,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生字时,我提前做了这样的"访问":投影出示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手指着识字条依次询问:"认识它就举手!"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认字重点应该放在"流""岸""绿"这几个生字上。二次备课时我就特意在这  相似文献   

19.
<正>经历了"课程领导研修班"的学习、研修,让我开始不断地在教学中追问诸如此类的课程问题:我教,可是学生学了吗?学生学了,可是他们学会了吗?有一次,研修班安排我去连云港上课,上完课还有一个说课环节。张校长问我准备怎么说。我把准备的说课稿拿给张校长,张校长看了后在纸张背面写了这样3个问题:希望学会什么?何以知道是否学会?怎样帮助学生学会?我看着,顿觉眼前一亮。之后的日子里,我经常用这3个问题叩问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刚下课,一位教师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把书重重地往桌上一掷,牢骚倾口而出。原来该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交流平台"板块内容,然而上课时现场学生竟然缄默无语,启而不发,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得知缘由,其他几位教师也个个呈激愤状,声称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个抱怨学生口齿笨拙……交流是一种艺术。当教师以一个假想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时,当教师以一个没有共鸣的命题让学生作文时,孩子们表达兴致陡减,思维遭遇"短路"。当"粉丝""酷""OK"这些时代浪花吸引学生的兴趣时,交流之学也随之展开一场质的变革:淡化僵硬式谈话训练,多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