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策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这里仅就“鼓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问题,谈些想法和做法。 一、怎样理解“阅读批判”和“读者个性”  相似文献   

2.
许光明 《陕西教育》2004,(11):23-23
“阅读批判”应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既包括有反面的评判,又涵盖正面的评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教师如何鼓励学生运用阅读批判,使阅读个性得以张扬呢? 一、读透文本——“入书” 阅读批判必须以正确的理解为前提,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遵循“认读→理解→欣赏→评价→创造”的思维轨迹,由浅入深,学生才能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  相似文献   

3.
阅读过程即读者和作者基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根据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叙事角度”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叙事学“既关心文本解读又关心文本的实际效果”。叙事视角分析能有效地提高对作品理解和提高审美鉴赏力,它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将叙事角度分析运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表现手法所孕育的意义,有效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会大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批判的阅读。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都属于读者。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实中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个性未被张扬反遭扼杀。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绝对的解释权,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暗示甚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这一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广大读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期就这一问题编发了一组文章,分别从“鼓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发展学生个性,释放生命活力”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近期本刊还将就“语文课程的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6.
从图式理论的视角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理解是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往往借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加工方式的交互作用来解读阅读内容。因此,图式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对图式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阅读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并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8.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玉玲 《广西教育》2005,(7B):18-18,39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与“先知先验”密切相关,阅读过程就是读者的“先知先验”与阅读材料内容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所谓“先验”,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之前,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有关概念或获得的相关背景知识。在阅读时,读者只需理解句子而无需阅读其他内容,就能就该问题迅速给出答案。这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被看作是读者与文本间的二元理解。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读者视域”,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表达、结构形式等构成了“文本视域”。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相互交融的过程。[1]阅读的本质是对话,是阅读者裹挟着自身的原始经验,即“读者视域”,体会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特质以及结构形式等“文本视域”,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交融。[2]但“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多非一致性认知,这就形成了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伽  相似文献   

10.
“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倾听”的丧失缘于对“对话”的误会 研究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进的“对话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前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便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己(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在这里,需要辨明几个概念。其一是“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其二是“言说”。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所以《标准》倡导“个性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2.
一、期待——与社会“热点”的链接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的出发点是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 ,它要求在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 ,尊重学生的个别性、独立性 ,使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一 )鼓励个性 ,培养情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 ,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鼓励阅读反思、阅读批判,进而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质量,产生阅读效益,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在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归纳了一些方法,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作为信息接受而言,只要把文本内的信息进行理解吸收就行了,因而上阅读课,常定位为阅读理解课,而在古代就已经对这种接受式阅读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孟轲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的批判意见,这就是说古人就有在阅读实践上想力求超越文本信息场从而进行新的对话的愿望。事实上,阅读不仅仅是阅读理解,它不只是对文本信息进行解构或吸纳,更有其实现超越的一面。因为任何一个文本作为例子作为凭借都是为“人”服务的,在阅读教育理念中也有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还因为我们的读者是鲜活的、生动的、富于个性的、会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理解是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篇章是两者交流的桥梁。理解是思维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意图的过程;理解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笔者借助“图式”理论,分析了文化知识是连贯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例证了文化语境与阅读理解的密切关系,及其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的。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才能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潜化结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预留了读者安放他的理解的位置,它向读者发出了一种“召唤”,“现实的读者”对“第二文本”的某些猜测和预估就是一种阅读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学生认知过程的合作者,首先要促成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也就是“裸眼进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形成“视界融合”而产生意义。另外,要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个性才华。  相似文献   

19.
“悟”与阅读教学苏州市沧浪区教育局教研室王喜华阅读,就是读别人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接触到的只有文字,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惰、意境、情趣等等,靠读者凭借文字去理解、去体会。这种理解和体会,就是“悟”。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使学生“悟”,...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成长经历、知识修养、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解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主观上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存在差别,多元化的解读让师生对文本有了更大的理解空间,为教学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比如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话"和"交流",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为此,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应有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