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以人为本发展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即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尺度,人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渊源,才能更加充分地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相似文献   

2.
建构科学的人学理论,关键是为其确立一个总体性方法论。马克思以前的哲人们未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目前理论界对人学研究所陷人的困境,关键在于没有或没能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一问题。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只有自觉地把它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之中,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属性,准确地揭示人的本质,由之才能建构真正传达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位。它所谓的"人"有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抽象、孤立的自然人,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一种思想原则,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以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体系闪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光芒。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从哲学视角探究以人为本思想之"人"与"本"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把握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了当代中国执政理念的新篇章,积累了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自觉地将理论植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坚持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把握好历史、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研究问题和建构体系的关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建设好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相似文献   

6.
金则胤  谷峰 《文教资料》2011,(8):110-111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和现代阐释,又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本文从价值主体、实现路径和目标诉求等三个方面入手,探析"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鲜明地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生科学发展观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在发展中的总要求,开启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层次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和本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固有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便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质言之,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施春梅 《华章》2007,42(10):32-32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从唯心史观出发,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回答停留在抽象的层面.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揭示与论述,逐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