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实验目的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吸热反应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g氯化铵晶体粉末,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到小烧杯底部的水已经结冰,并将泡沫塑料(或玻璃片)粘在一起,证明该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然后再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一、喷泉实验1.配制Na_2SiO_3溶液。称取10 g白色硅酸钠晶体于小烧杯中,加入10 mL蒸馏水并搅拌,使晶体完全溶解。2.制备硅胶。向小烧杯逐滴加入3 mol/L的硫酸,开始无现象,随着硫酸的加入,有白色胶冻状物质生成(用激光笔照射,有丁达尔现象)。当白色沉淀的量不再增加,停止加酸,充分振荡,用硬纸片盖住小烧杯静置24  相似文献   

4.
高一化学第一册(必修)(2003年6月第1版)P19实验1—4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该实验时,本地还处在较热的时节,水沾在烧杯底的玻璃片上难以冻结,在班上演示可见性较差;同时,药品用量过大,混合过程中及在烧杯中搅拌时氨味很浓,污染大,对师生造成危害。改进办法:用装过加碘盐的塑料袋(或用其它结实些的塑料袋,以防搓破)代替烧杯,称取2.5g 氯化铵晶体倒入塑料袋中,从中间系扎。再称5g 粉末状氢氧化钡晶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第四章第四节演示[实验4—7]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实验证明,课堂演示硫酸铜晶体的析出不够理想,晶体较小。采用多步结晶法制得硫酸铜晶体,易于观察,现象明显,更有利物质结晶的教学和晶体概念的理解。制作方法如下: (1)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100毫升水,加热至100℃,同时加入75.4克蓝矾,搅拌,使之溶解,制成饱和溶液。 (2)静置,冷却,当烧杯中析出较多硫酸铜晶体后,从烧杯中小心取出一个相比较大的有一定几何外形的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材[实验812]对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是用手去触摸烧杯外壁来感知温度变化的,而在课堂上能触摸感知的学生面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用下列装置来显示“浓硫酸稀释放热”的实验效果。1 用熔化的石蜡将盛水烧杯的底部粘在小木板上,再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浓硫酸并不断图1 用玻璃棒搅拌(见图1)。因浓硫酸稀释放热使石蜡又熔化,再拿起烧杯时,则可见烧杯与木板分离。因为石蜡受热熔化是生活常识,因此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事物变化本质的思维能力。图2 2 如图2所示。未加入浓硫酸时,小试管内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当缓慢…  相似文献   

7.
关于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实验 1 -4]是一个新的实验 ,有一定的难度 ,现谈谈对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1 实验事实1 .1 晶体之间的反应(1 )在小烧杯里加入 2 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 [Ba(OH) 2 ·8H2 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 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 )片上 ,然后再加入约 1 0g氯化铵晶体粉末 ,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使Ba(OH) 2 ·8H2 O与NH4Cl充分反应。实验现象 :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 ,原来无色的颗粒状晶体慢慢变为粘稠状 ,最后成为糊状物质。实验过程中闻到有强烈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8.
一、对化学教科书上碘升华实验演示的讨论现行高中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中碘的升华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装在密封好的玻璃管内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来演示碘的升华实验。而原高中教科书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 )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 1 0月第 2版 )中碘的升华实验装置图如图 2所示 ,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装在上口用盛有水的圆底烧瓶密封的烧杯中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来演示碘的升华实验。按原教科…  相似文献   

9.
投影实验四则湖北省孝感市楚氵缳中学(432100)董平生1硝酸钾结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为了使学生能从银幕上看到晶体析出和结晶的变化,增加可见度。操作过程:用100ml小烧杯,盛放10ml水,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硝酸钾晶体,将溶解加...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点回顾1.钠与水反应实验操作要点(1)所取反应的钠的体积不能过大,绿豆大小即可.(2)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注意手不要接触到金属钠.(3)用镊子把上述绿豆大小的钠放在滴有几滴酚酞的水中,若以烧杯作反应器,注意烧杯中的水不能过多,以防止钠与水反应时钠块或液体飞溅伤人,可`在烧杯口盖上玻璃片.2.钠放入滴有几滴酚酞的水中的实验现象(1)浮: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  相似文献   

11.
要制备一块有规则的大晶体硫酸铜,首先要制备硫酸铜晶种。其方法是:用蒸馏水和分析纯硫酸铜晶体配制一烧杯煮沸状态的近饱和溶液,然后将烧杯置于盛有热开水的面盆中(盖上表面器)让其自然冷却。开始出现晶种是在液体表面,慢慢长大下沉,过一会儿烧杯底上出现许多小晶体。小心取出晶体,选用形状完整的晶体作晶种,并用普通线扎牢作为下一步制备大晶体的晶种。  相似文献   

12.
1实验装置及其制作1.1制作材料生鸡蛋、50mL烧杯、镊子、塑料漏斗、泥三角、结晶皿(或者其他容器)、矿泉水瓶、2mol/L盐酸。1.2制作方法(1)用镊子轻轻将生鸡蛋凿1个小孔,将鸡蛋的蛋液倒出并洗净。(2)把鸡蛋壳放在50mL小烧杯上,向小烧杯中添加2mol/L的盐酸,直到刚好能淹没下半部分蛋壳。  相似文献   

13.
一、对比实验1.第一组对比实验(1)在200 mL 烧杯中放入20 g 蔗糖;(2)在200 mL 烧杯中放入20 g 蔗糖,再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同时分别向上述两烧杯中加入15 mL 98%的浓 H_2SO_4,并搅拌。实验现象:第(2)组蔗糖变黑的速率明显快于第(1)组蔗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实验操作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图1),观察现象;然后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图2),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中,第17页实验1-3,1-4是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内容,该演示实验对热量变化的感知方式是: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或观察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与小烧杯黏在一起,但这些方法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观看到实验现象.因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7.
1 实验步骤(1)用金属丝悬挂一个金属球,如图1所示。(2)用蜡烛火焰将金属球熏黑,如图2所示。(3)将熏黑的金属球放人烧杯中的水中,如图3所示。(4)观察金属球颜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化学与社会     
实验用品 烧杯 ,量筒 ,玻璃棒 ,药匙 ,镊子 ;硫酸铜 ,氯化铁 ,氯化锌 ,硫酸镁 ,氯化钴等 ;水玻璃 (Na2 SiO3 饱和溶液 ) .实验步骤1 取一个 50 0毫升的烧杯 ,在烧杯底部用洗净的砂子铺满烧杯底 ,并用不同颜色的小石头、卵石等制成假山 .2 在烧杯中注入 150毫升蒸馏水 ,然后加入同体积的市售水玻璃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在烧杯中不同位置的溶液里小心投入 2~ 3粒的CuSO4、FeCl3、ZnCl2 、MgSO4、CoCl3 等晶体 ,大约一天时间 ,烧杯中将长出各种各样的花枝 ,形成五彩纷呈、群芳竞艳的水下花园 ,十分美丽 .说明  …  相似文献   

19.
1 改进目的  了解实验室制取氨气的简易方法 ;验证氨气的溶解 ;节省时间节约药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 实验仪器和药品  废矿泉水瓶 (容积约 35 0ml)一个 ,玻璃导管 ( 90°)二根 ,橡皮管一段 ( 5cm) ,单孔塞一个 ,烧杯 ( 5 0 0ml)一个 ;固体氢氧化钠 ( 2 g) ,浓氨水 ( 3ml) ,酚酞试液一瓶。3 实验装置如下图4 实验步骤4 1 将上述实验用品中的矿泉水瓶、导管、橡皮管、烧杯按图中所示连接好 ,并用手轻捏矿泉水瓶 ,烧杯中有气泡冒出 ,松开手导管中液面上升 ,证明气密性良好。4 2 向矿泉水瓶中加入约 2g氢氧化钠 ,再加…  相似文献   

20.
一个干燥、晴朗的日子里 ,在一个小烧杯中放入大半杯饱和食盐水 ,放置半天后 ,观察到有晶体“爬”上烧杯壁 (但不是均匀地爬满整个烧杯 ,是一排一排的晶体束 ) .放置数日后 ,我们还观察到晶体居然能“爬”出烧杯 .晶体为何能够“上爬”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查阅了相关的书籍 ,进行多次实验观察 .下面对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解释 ,供大家参考 .我们知道 ,食盐水是能够浸润玻璃的 ,液体在接近烧杯壁处向上弯曲 ,从而使杯壁上形成一层高于烧杯中液面的液膜 .由于空气干燥 ,食盐水又是饱和溶液 ,故部分水分蒸发以后 ,杯壁上便马上形成一层晶体膜 .这层晶体膜与杯壁之间距离很小 ,实际上正相当于毛细管 .这样 ,因毛细现象 ,食盐溶液就沿晶膜和杯壁之间的空隙继续上升 ,同时 ,蒸发、结晶过程也在不断进行 .这样 ,晶体就沿杯壁逐渐上升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晶体“上爬”现象 .从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晶体“上爬”的实质实际上是液体“上爬”(即毛细现象 )和蒸发、结晶 .一个奇怪的物理现象@应干华$浙江省缙云中学!浙江缙云321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