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是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七个年头,过去的六年间,燕赵大地的新农村物质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危险,关于“安乐秧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合理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巢湖秧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文对照现代秧歌的发展和推广措施,探讨了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起源和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巢湖秧歌和秧歌的异同处,进而确定了现代的巢湖秧歌“跨界”属性。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国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起源、艺术特点以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论述,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提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表演队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晋西北伞头秧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创作和表演要突出"三农"主题等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6.
健身秧歌以其趣味性、健康性、娱乐性逐渐发展为一种流行的健身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健身秧歌选项课,激发了大学生认识健身秧歌、走进健身秧歌、参与健身秧歌的积极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总结健身秧歌在高校的价值,提升健身秧歌的开展效果,本研究就高校开设健身秧歌选项课的意义与对策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其促进高校健身秧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陕北秧歌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陕北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陕北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陕北秧歌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祁太秧歌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祁太秧歌发展不乏出现问题,从新编秧歌戏《孟母三迁》获得成功来看,它给予了祁太秧歌的发展许多有益的思考,这就是要求我们仅仅抓住其中凸显的契机和机遇,不断将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将东北人民的刚柔并济以及热情豪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出来。本文以"东北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北秧歌发展历史沿革的分析,了解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东北秧歌在今后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希望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11.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祁太秧歌的音乐体系,形式内容,组织经费,发展历程,秧歌曲目五大方面的阐述,体现了在现阶段祁太秧歌在平遥县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秧歌,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在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舞蹈爱好者更好地学习胶州秧歌,了解山东文化,引领优秀的文化和民间艺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自元朝开始,衡水开启了书院发展的历程。相比全国而言,衡水书院发展态势相对滞后;而在河北省域内,衡水书院发展居中等偏上水平。在500多年的发展中,一批较有名望的衡水书院相继出现。书院的多元化筹资保证了书院文教活动正常展开,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迥异于古代官学和私学的显著作用。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衡水书院教育文化,对发展衡水教育事业、增进社会文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海阳秧歌是北方四大秧歌之一,历史悠久,明初便有文字专门对其进行记录。海阳秧歌自成体系,融合民间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逐步发展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当前,海阳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喜爱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曾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被收录于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相似文献   

16.
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17.
秧歌是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东北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吉林地区六个社区进行了走访调研,悉心听取了社区百姓对东北秧歌创新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和研究了东北秧歌在社区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北秧歌历史悠久,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论述了东北秧歌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东北秧歌传承的方向,以为进一步开发东北秧歌服务。  相似文献   

19.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会影响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衡水湖国际马拉松为衡水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衡水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研究衡水湖国际马拉松对于衡水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衡水湖国际马拉松对于衡水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衡水湖知名度,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旅游接待能力的限制,旅游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旅游需求的增加,衡水湖国际马拉松对于衡水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