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南丰傩舞以其古朴、粗犷、豪放和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文章从南丰傩舞的舞蹈形态、音乐形态、道具、服饰对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南丰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代傩舞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实现傩舞从舞蹈原生态——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的艺术转换。  相似文献   

3.
万载傩舞也被称之为"跳傩"是一种以祭祀、祈福为载体的古老仪式。经过千年的传承与积累,在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中,傩舞表演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具有显著愉悦身心、健身以及一定的育人作用。万载傩舞在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傩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发展,反而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艺术表演。因此,保护并传承万载傩舞这一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万载傩舞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形式以及宗教、民俗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万载傩舞其地域进行研究,并对傩舞以及万载傩舞的发展进行浅析,针对万载傩舞与民俗传统体育的关系,对万载傩舞所展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属性以及其内容剧情中各种体育文化相关体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现代环境当中万载傩舞的传承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傩舞是湘西侗族在古代祭祀神灵仪式中所产生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舞蹈,湘西侗族地区至今仍旧保存着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的傩舞。傩舞是我国舞蹈研究中有"活化石"之称的舞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意义。本文通过对湘西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探析傩舞中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中国历史文化形式多种多样,而在赣中地区的西北边陲有一个文化县城——万载,它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被称作"傩舞之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的起源之地。发展至今,万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文化底蕴,而傩舞作为万载的文化标志,更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本文主要对万载"开口傩"的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文化形成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探索,找出在现阶段"开口傩"更好的发展形式,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8.
傩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其表演时间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湘西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数量较多的傩舞。傩祭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人丁繁衍和祈祷农业丰收。傩舞是苗族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福和祝祷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善良的品格。本文主要从湘西傩舞文化内涵、湘西傩舞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傩舞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讲解湘西苗族傩舞文化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西傩舞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散落在赣鄱大地的各个角落,各地区都有不同风格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傩舞。高师舞蹈教学肩负着教育传承以及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重任,江西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文化传承、保护以及推动高师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婺源傩舞又称“鬼戏”,它是一种最古老的祭神跳鬼、祈求幸福的传统舞蹈。据说,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这种舞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演员在演出时必须戴着面具。  相似文献   

11.
黄南婷 《九江师专学报》2010,(2):124-125,128
傩舞作为傩文化中古典舞蹈与彩绘艺术的结晶,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傩舞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很好的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来,必将是傩舞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陕南原生态傩舞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在传承发展与演变中,陕南原生态傩舞是多种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混合的产物;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地域的庞杂而神秘的融合体.它吸纳了易学、玄学、神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中医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其种类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陕南傩舞的最大特征,就是把"面具"作为造型艺术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抗争,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福建泰宁大源村至今留存着传承千年的“古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大源傩舞也在发生着流变。其流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蹈主体符号的流变、时间与空间依附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嬗变。探寻其流变轨迹可更好地了解泰宁傩舞的发展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代宫廷傩逐渐消逝后,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傩舞表演形式历经变化,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影响着"荆楚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市以及洪湖市的传统傩俗"急脚子"是民间传统"荆楚傩舞"的又一典型代表。其存在城隍庙会祭祀礼仪结构,以民间丐傩形式向傩和道以及商业的结合方向发展,将祭祀向迎神等世俗娱乐转化。傩礼会形式体现荆楚民俗体育和文化特色,其中"急脚子"面具独具荆楚民俗文化特色,以"傩盔"独特的形态出现。目前其发展面临自身发展的障碍,急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旅游宣传等手段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傩舞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的文化宝藏。它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蕴藏着本土文化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养,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承传统文化和肩负地方高校的历史责任论述湛江傩舞教育功能的价值,深入阐述湛江傩舞的教化作用、健身作用、娱乐作用,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剧目排练三个方面探索湛江傩舞引入高校课堂的实践,真正体现传统文化内化传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20,(1):85-91
"傩"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傩面、傩祭、傩仪、傩礼开辟了中国早期傩文化形成的群体话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燕赵"傩舞"文化的早期萌芽;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认同,成为燕赵宗教祭祀、神鬼概念与社火仪式的象征;曲周傩舞《聚英叉会》习俗由江浙一带传入的说法从使用器械和传承时间上均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依据,表现出娱人意义的民间活动,更赋予了驱鬼禳祟、趋吉祈福的燕赵傩文化符号所指,具有典型的燕赵傩文化图吉利、避凶邪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四片瓦”舞演出的特定时间、表演形式、舞蹈内涵,以及它与古代蜡祭八农神的特殊民俗文化联系人手,运用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加以佐证,从而论证了该舞蹈是蜡祭舞蹈。  相似文献   

19.
走近傩文化     
我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贵池傩》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文章描写了余秋雨先生在安徽贵池山区看到的傩戏表演:开始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傩舞,这是请诸方的神灵,请来的神灵也是人扮的戴着面具踏着锣鼓声舞蹈,接下来是几段大戏,有的注重唱,有的注重舞,舞姿笨拙而简陋让人想到远古。文章中关于傩的描写读来感到很亲切。傩在贵州安顺地区也有,而且保存得很好。我曾在安顺看过傩戏表演,想来贵州的傩与远在安徽…  相似文献   

20.
甘肃永靖流传的傩文化具有浓郁的原始信仰和巫术色彩,人们用它还愿酬神、驱除邪祟、祈福平安、盼望五谷丰登,至今活跃在河州北乡境内乡间。继承古代巫舞的"傩祭"表演仪式,定是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并且融入人们情感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融合了该地区多元信仰、崇拜、民俗等文化而形成了具有典型西北特色的傩舞戏艺术,是古代傩礼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文章从傩的仪式、乐曲、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探究,试图探究其内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