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评杨二嫂     
鲁迅先生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是作者小说中之佼佼者。小说的主人公闰土是旧中国劳动农民的典型。他那“灰黄”、“很深的皱纹”的脸,“松树皮”似的手,“老爷”、“老爷”的颤抖声音,永远刻镂在人们的心中。小说中另一陪衬人物——杨二嫂,也塑造的极为成功,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形象。  相似文献   

2.
角色形象是读者记住与认识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记。塑造角色形象是鲁迅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鲁迅小说中有很多角色形象被我们所熟知,如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鉴于角色形象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剧情、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备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文化意识扭曲了的农民形象,描绘了他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旨在启发农民的觉悟,提高国人对国民性的认识。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农民形象,挖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使学生认清他们身上的种种封建观念,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这里仅就鲁迅小说中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尝试着作点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建设 《现代语文》2006,(11):63-63
说起现代学的名,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了,这篇小说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塑造的旧社会农民的典型——阿Q,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当代作家高晓生创作的名小说《陈奂生上城》则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农民陈奂生的形象。两篇作品写作的时间虽然前后相差逾半个世纪,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通过人物对主旨的表达,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社戏》,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样,是一篇自传体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最重要的形象——贯穿着小说前后两个部分,联结着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三十年间生活的主要人物“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是鲁迅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塑造出来的。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巨擘鲁迅先生,在他1921年创作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与祥林嫂、阿Q等形象,虽面貌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形象,他们都生活在病态社会中,身上都带有国民性弱点。作者正是通过闰土等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深切的同情其悲惨境遇,大声疾呼社会变革。鲁迅先生在谈到形象塑造时说:“……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是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  相似文献   

11.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是晚清一部重要的小说,被鲁迅先生称作“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除去批判性,小说亦塑造的几个极为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十分引人注意,这些女性形象与其他的谴责小说中的女性截然不同,自得风 流.本文即主要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读出《祝福》的民族风格上海史可侃现代小说,发展到鲁迅笔下,已经成熟,无论在题材处理、主题开掘、情节提炼、形象塑造以及文学语言、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已积累了完整的艺术经验。人们一致以“冷峻、深沉”来概括鲁迅作品的风格,而鲁迅作品中强烈渗透着的民...  相似文献   

15.
隐藏在温情背后--《社戏》与"救救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社戏》并不仅仅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简单抒情美文,作者出于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从“幼者本位”出发,运用高明的对比手法,通过描写一个远高尘翼的理想社会,塑造一系列天真活泼、纯洁自然的儿童形象,来意出他“救救孩子”的呐喊,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鲁迅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6.
鲁迅叛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距离控制孙丽涛鲁迅反封建的思想突出体现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尤其是对叛逆型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鲁迅在这一类系列形象中更多地揉进了作家本人的思想观念、人生体验:封建宗法网络中痛苦的挣扎和反抗,新的价值观念树立后又面对无以置...  相似文献   

17.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这个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